飞行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是月球探测器进入月球环绕轨道的一条轨道,从月球探测器通过不断加速、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月球开始,到被月球引力捕获、近月制动为止的轨道段。 从地球到月球,消耗能量最小的轨道只有一条。月球探测器从这条轨道飞向月球可以节省出更多燃料,用于在进行绕月探测工作时的轨道高度维持,从而使工作寿命达到1年甚至更多
记者2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已在轨工作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完成了与三艘神舟飞船交会对接和各项试验任务后,由于已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于近日失效,正式终止了数据服务。 “天宫一号”是实施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设计寿命两年。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入轨,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圆满完成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号称是航天界“奥林匹克”的国际比赛中,中国参赛队伍首次夺冠,一举打破了欧美参赛队对该赛事冠军的垄断。 据国防科技大学官微发布的消息,在6月13日凌晨四点结束的第十届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GTOCX)中,国防科大代表队实现了中国参赛队伍的首次夺冠,一举打破了欧美参赛队对该赛事冠军的垄断。 时间倒回到当天凌晨3:55分,距比赛结束仅有五分钟,由国防科大空天科学学院罗亚中教授带领的国防科技大学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联队(NUDT&XSCC)提交了最终结果——3101分,以绝对的优势摘得桂冠! 清华大学联队以2070分获得亚军,欧洲航天局(ESA)代表队以1996分获得季军,美国宇航公司(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代表队以1559分位列第四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两千多年前,屈原一首《天问》 抒发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 两千多年后,我国“天问一号”的升空,则为这份“问卷”标注了当代科学的一种回答。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两千多年前,屈原一首《天问》 抒发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 两千多年后,我国“天问一号”的升空,则为这份“问卷”标注了当代科学的一种回答。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截至2011年4月1日19点,嫦娥二号卫星已在轨安全运行180天,达到了卫星半年的设计寿命。据航天专家介绍,目前卫星燃料仍然充足,工程各方正在组织研究论证,赋予嫦娥二号卫星新的使命,为完成探月工程二期后续任务创造条件。 据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介绍,“嫦娥二号”有两项任务目标,即完成工程验证和深化科学探测
在号称是航天界“奥林匹克”的国际比赛中,中国参赛队伍首次夺冠,一举打破了欧美参赛队对该赛事冠军的垄断。 据国防科技大学官微发布的消息,在6月13日凌晨四点结束的第十届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GTOCX)中,国防科大代表队实现了中国参赛队伍的首次夺冠,一举打破了欧美参赛队对该赛事冠军的垄断。 时间倒回到当天凌晨3:55分,距比赛结束仅有五分钟,由国防科大空天科学学院罗亚中教授带领的国防科技大学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联队(NUDT&XSCC)提交了最终结果——3101分,以绝对的优势摘得桂冠! 清华大学联队以2070分获得亚军,欧洲航天局(ESA)代表队以1996分获得季军,美国宇航公司(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代表队以1559分位列第四
《星际航行概论》是钱学森于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的中国第一本高等院校航天专业基础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星际航行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运载火箭的设计及制造过程、运载火箭及星际飞船的飞行轨道、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过程、星际航行中的通讯问题及防辐射问题、解决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设计原理、星际飞船的设计问题,以及星际航行的前景展望等。 书中通过大量的分析、计算,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说明,星际航行是一定能实现的,但是星际航行技术是复杂的,实现星际航行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两千多年前,屈原一首《天问》 抒发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 两千多年后,我国“天问一号”的升空,则为这份“问卷”标注了当代科学的一种回答。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星际航行概论》是钱学森于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的中国第一本高等院校航天专业基础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星际航行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运载火箭的设计及制造过程、运载火箭及星际飞船的飞行轨道、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过程、星际航行中的通讯问题及防辐射问题、解决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设计原理、星际飞船的设计问题,以及星际航行的前景展望等。 书中通过大量的分析、计算,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说明,星际航行是一定能实现的,但是星际航行技术是复杂的,实现星际航行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