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场
4月25日,载着“联盟TM—34”号飞船的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腾空而起。约10分钟后,飞船成功驶入预定轨道。飞船上的3名成员中,包括世界上第二位太空游客、也是第一个遨游太空的非洲人沙特尔沃思
本文摘要:办公室27日公开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认为,未来五年,我国将减缓发展卫星应用于产业。同时对我国的火星观测计划作出具体,我国2020年将升空首颗火星探测器。为此,我国将完备卫星应用于产业发展政策,完善国家标准与质量体系,建立健全卫星数据共享等设施机制,完备卫星数据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卫星数据和资源共享共用,构成卫星应用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卫星应用于整体效益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已通过出厂评审,昨天下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在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 神舟九号飞船的进场,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据介绍,神舟九号飞船等飞行产品已按技术流程完成了研制、总装和出厂前测试工作,质量受控、功能性能满足要求
据央视新闻报道,按照中国空间站建造计划,梦天实验舱将于本月实施发射,目前,工程各系统正展开各项测试准备工作,确保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如期完成。 2022年10月23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近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对空间站组合体进行精心维护和照料,为迎接梦天实验舱的到访做好准备,目前,乘组已在轨驻留超过4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梦天实验舱和天舟五号发射任务的2箭2舱(船)同时在场区进行测试
新华社莫斯科4月25日电(记者鲁金博)俄罗斯25日发射的“进步MS-14”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罗戈津25日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说,“进步MS-14”打破了太空“快递”送达速度的纪录。 罗戈津写道:“感动!整个飞行过程耗时3小时20分钟,这是有史以来**飞行结果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23日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中新社) 中国23日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希望通过此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科学数据,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新华社报导,23日中午12时41分长征火箭发射,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它在飞行约七个月后,明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并择机展开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事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5月8日13时49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船于5日18时,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轨飞行2天19小时,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群伞回收及部分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这也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迈出一步
任务简介:发射失败,飞行45秒后火箭的整流罩过早分离,卫星注入近地轨道。中方认为,飞行45秒后卫星发生爆炸,使整流罩过早分离,但火箭仍然将卫星残骸准确地送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制造商美国休斯航天与通讯公司认为长二捆火箭越过环绕西昌发射场四周的群山后,遭遇风切变,因火箭制导系统设计中的欠缺,导致整流罩过早分离
中新网北京1月20日电(郭超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截至2020年1月20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初样产品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经过大约一周的海陆运输,已先后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将分别参加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场合练及首飞任务,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即将拉开序幕。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是中国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中国近地空间站运营和后续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研制,全长8.8米,发射质量21.6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适应多任务和模块化设计特点,主要用于验证气动热防护、再入控制和群伞减速回收等关键技术
长征七号满足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等需求;长征九号是我国未来运载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长征十一号让商业卫星发射更高效、更实惠……记者日前蹲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院),与火箭设计者们面对面,采访了解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长远需求,全新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多个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2017年4月20日,长征七号火箭在同一发射场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送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