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写在树叶上的佛经──贝叶经(文物馆周记074)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古印度人已经开始将他们的经典写在贝叶上,其后贝叶经流传于中国西双版纳傣(音同逮)族,以及南亚、东南亚一带。直到近代,这些区域的佛教徒一直使用贝叶经。 贝叶经的“贝叶”是取自“贝多罗叶”(梵语pattra),这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棕榈科的植物,因为叶子长得又长又密,很适合作为书写的载体
学院现有学科专业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等学科门类。有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 二、博士生招生培养要求及在岗博士生导师名单(具体招生指导教师名单以当年的招生简章目录为准) 旨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优良的学术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完成割除胆囊的手术后,外科医生经常有个习惯就是把胆囊剖开,把胆囊中的胆囊石取出,看看胆囊内的状况、胆石的数量和形状。当遇到病人的胆石比较浑圆、大颗而坚硬,我们便笑称这就是佛家的舍利子。其实真正的舍利子是什么呢? śarīra是舍利梵语的译音,它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导读:为什么众生欢喜佛就欢喜呢?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本体。因为众生而生出大悲心。因为大悲心而生出觉道心
本报讯我国著名梵语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金克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金克木先生生于1912年,安徽寿县人。1930年到北京,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和文学创作
灵鹫山(梵语:Gṛdhrakūṭa),梵名中译鹫峰山、耆阇崛山,又可简称为灵山、崛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卡宁厄姆据《大唐西域记》与《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在今比哈尔邦(Bihar)、王舍城(Rajgir)东南之塞拉吉里(Śaila-giri)。因顶峰有一处山石形似鹫,且该山鹫多,从而得名[1]
每天念诵佛号可以让我们的罪孽得到清理和净化,使我们人生中的劫难和困境得到消减,也可以为我们解答心中对修行的疑惑和迷茫,使我们的境界得到提升并明确修行的方向,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领悟佛的精神和境界。那么佛祖感应是什么呢? 释迦牟尼(Sakyamuni)。佛教创始人
六字真言是非常经典的咒文,也是佛学中的重要咒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读诵是非常好的,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功德福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殊六字真言怎么读
“观世音”是梵语Avalokitesvara的中文译名,原意为“探视下界的神”或“由高处往下观之君主”。最早出现在西元三世纪印度和尚僧铠所翻译的佛典《无量寿经》里。西元五世纪,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