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语所
《东牟集》自明代以来,少有传世,本书为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本,是根据明代编撰的《永乐大典》编辑而成的,书中有乾隆皇帝的藏书印。作为《四库全书》藏书处之一的文澜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之役时毁坏,里头的藏书也因此散落民间。1928年大学院购入著名的藏书家邓邦述的部分藏书存于中央研究院,1934年中研院拨存史语所,《东牟集》就是这批藏书的其中之一
您可依《中央研究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开放博物馆》网站(下称本站台)提供之界面、操作说明与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 ROC)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本站台服务,不得尝试上述以外的方式存取相关内容。若您未遵守,可能会面临相关法律责任。 请依照本站台个别数位物件所标示之授权方式进行使用(见下图红框)
写在树叶上的佛经──贝叶经(文物馆周记074)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古印度人已经开始将他们的经典写在贝叶上,其后贝叶经流传于中国西双版纳傣(音同逮)族,以及南亚、东南亚一带。直到近代,这些区域的佛教徒一直使用贝叶经。 贝叶经的“贝叶”是取自“贝多罗叶”(梵语pattra),这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棕榈科的植物,因为叶子长得又长又密,很适合作为书写的载体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和社会大众分享80余年来多元丰富的典藏研究成果,特制作历史故事动画,各位朋友可于史语所数位知识总体经营计划科普网站上浏览,网址如下: 动画皆有中英文版,包括以下十大主题: 中研院史语所“雷电以风—甲骨文天气预测特展” 【敬邀参与】国史馆“回眸世纪路—建国百年历史讲座” 中研院史语所专题演讲“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金石拓片巡礼” 【典藏展讯】你有几分熟?史语所历史故事动画上线,欢迎欣赏! • 数位典藏与学习电子报留言功能,为针对单篇文章之意见交流园地,欢迎关心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相关议题的朋友分享高见与建设性批评,让数位文化发展更上层楼。 • 留言内容不得有违法或侵害他人权益之言论,违者应自负法律责任。 • 对于明知不实或过度情绪谩骂、无意义、与本文无关之留言,经网友检举或本网站发现,数位典藏与学习电子报有权迳予删除文章
焦点讯息 近期消息 【专题演讲】文化资产于Data Web的实作与发展 (8/29) 【专题演讲】文化资产于Data Web的实作与发展 (8/29) 数位文化中心8月份专题演讲,欢迎踊跃参加: 主持人:林富士研究员(史语所研究员兼数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日期:2016年8月29日(周一)下午2:00 至 4:00 演讲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翻新,典藏机构之服务也有了新课题,近几年欧洲的Europeana计划、美国的数位公共图书馆(DPLA Digital Public Library),以及日本的LODAC Museum计划都呼应W3C Data Web的推动,将既有的资料重新包装,以符合新的网络应用。对推广文化资产来说,采用Data Web与相关应用是一个明确的方向,从检视国外现有的发展,应可对进入各机构技术实作提供有效的做法。 (本网页最后修改日期:2016年9月6日)
数位文化中心7月份专题演讲,欢迎踊跃参加: 基于内容的音频音乐检索(Content-based Audio Music Retrieval) 主讲人:王新民研究员(资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数位文化中心副召集人) 主持人:林富士研究员(史语所研究员兼数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日期:2016年7月25日(周一)下午2:00 至 3:30 演讲摘要: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数字音乐益发普及。音乐资讯检索(MIR)技术可以帮助使用者在庞大的音乐收藏中找到想要的曲目,相关的技术令人期待,且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次演讲将介绍几种音乐内容处理与识别技术,例如自动音乐标记、情感注解、翻唱歌曲辨识、旋律提取、哼唱式查询,及这些技术在音乐检索的应用
群碧楼藏书特展(上)(文物馆周记143) 南投日月潭有座“涵碧楼”,南港中研院则有“群碧楼”。想入住“涵碧楼”可不是所有人都负担得起的,但“群碧楼”是人人都可免费参观的,因为中研院史语所的文物陈列馆现正推出“群碧楼藏书特展”。原来“群碧楼”并不是真的一幢楼,而是清末民初藏书家邓邦述(1868-1939)的藏书室名
文物馆周记 《文苑英华》──此本所收购宋刊本之始也(下) 《文苑英华》──此本所收购宋刊本之始也(下) 《文苑英华》──此本所收购宋刊本之始也(下)(文物馆周记107) 《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李昉等人奉敕编纂的一部文学总集,全书一千卷,每十卷一册,共一百册。现在存世的宋刊本《文苑英华》仅剩十五册,除本所藏一册及三叶半残页(这三叶半又是另一个故事了),还有十三册现藏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一册曾在香港藏家,现已转售。 史语所藏本不只是宋刊,装订也是宋代原装──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刊本常用的装订形式,特点是版心向内,翻阅时不易造成磨损,而且书口、天头、地脚空白,版心内的文字也不亦受损(上图)
陶范为殷墟铜器铸造技术研究中的重要材料,然而学界对于陶范的研究并不足够。除了由于复原过程复杂,仅从各研究书籍中的照片也难以对陶范有全面的理解,学者们不易以各收藏机构已公开的陶范材料进行研究。尤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陶范是极为珍贵的研究材料,其时代介于中晚商之际,是商代陶范技术革新的中介点
群碧楼藏书特展(下)(文物馆周记144) 邓邦述群碧楼藏书现藏于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共计431部5135册,其中虽然以明刻本、钞校本占多数,但其宋元刊本也很精采。这批藏书也是傅斯年图书馆最早收藏的宋元善本,傅图藏现藏的宋元善本,有超过三分之二都是来自邓邦述的群碧楼。 今年适逢史语所九十周年,傅斯年图书馆特别策划“群碧楼藏书特展”,精彩可期:本展览计有十二单元:“1. 邓邦述藏书”介绍邓邦述生平与藏书始末、藏书目、鉴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