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树叶上的佛经──贝叶经(文物馆周记074)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古印度人已经开始将他们的经典写在贝叶上,其后贝叶经流传于中国西双版纳傣(音同逮)族,以及南亚、东南亚一带。直到近代,这些区域的佛教徒一直使用贝叶经。

贝叶经的“贝叶”是取自“贝多罗叶”(梵语pattra),这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棕榈科的植物,因为叶子长得又长又密,很适合作为书写的载体。在纸张还未发明前,古印度人就将佛经刻写在贝叶上,所以称为“贝叶经”。其制作的方式是:取下叶子,蒸煮、晒干、磨光、裁切,再进行刻写、装帧等工序。“刻写”是先用铁笔刻上文字,再涂上黑墨,然后擦拭叶面,让文字显现出来。其详细的制作方式,读者可参见中台世界博物馆的介绍。

贝多罗叶本身具有防水耐用的特性,制作完成后又涂上具防潮、防蠹、防蛀的肉桂油,所以贝叶经可以承受千年岁月的风霜考验,历久不坏,这也是选用来书写佛经的一大原因。

二十世纪初,史语所的研究员就在云南搜集了傣族人的贝叶经。其中,很多是用巴里文(Pali)写的,因为巴里文是南传佛经最主要的语言。上图的贝叶经即民国廿五年史语所研究员在云南耿马一带所采集的。中国云南傣族,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深受印度文化影响,贝叶经即从印度传过来。(D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