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这里讲的是忍辱
龙婆恩在48岁的高龄时在Wat Pa Chian佛寺受戒为僧,除了为自己弥补犯下的错误外,也算是为家人积累今生的福气了。其后另为19圣僧之一。 已被供请 展示 龙婆恩出家以后跟随多位名师学习佛理教义,一直严守僧侣戒条,还经常深入山区森林地带进行禅定的修行
真正的佛法,不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或是用脑筋来思考的,换句话说,佛法不能用“色声香味触法”来接触,这不是真正的佛法。 以禅定来说,如果没有开悟,那只是枯坐,并没有益处。至于念佛,很多人在念佛的时候,都要用计数器计算自己念了多少次,并没有真正达到念佛的目的,甚至反而增加心理上的负担
这些年悠游在佛像绘图过程中,慢慢的领略到生活中的禅味,平静且踏实;而在教画的过程中,看到学生提笔作画,将心念融在绘画中的表现,深深发觉原来透过绘画,可以让人静心、专注,而这也就是“禅定”的境界啊!佛像、国画、书法或者是其他艺品,每一幅作品都有着专注其中,没有其他念头影响的表现,这么多的表现,就将它们放在一个园中,因而网站名为“禅园”。离开园中,碰触到日常生活因缘时,能运用禅的方法来看待并且为之,最终就能将所有的因缘因禅而圆满,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名称-“禅园”“禅缘”“禅圆”。 入监教画佛像,虽然都是描绘相同底稿,但是每个学生所画的法相都不一样,从画里可以读出学生的心境,并借此和同学做更深入的心灵交流
戒律,代表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与行持标准,是佛教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古以来,凡德高望重的佛教徒,必定是持戒精严、自律爱他,因而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释迦光出生地及具体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他是功德光大师的高足,是公元8世纪左右的人,活跃于北印度加西米鲁地区的一位高僧;对戒律十分精通,后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二圣”之一。他的相关著作不多,比较有名的是他有关戒律的一部论著——《沙弥迦日迦三百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以上两首偈子,何者胜出?其实我在2015年也记录过,参见:壁观禅定
佛说阿弥陀经是每个修行佛法的人都会选择的一本经书,因为它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的大,甚至是可以解决我们生活、工作中的烦恼,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人在诵读、修行,但也有一部分的人现在还没有感悟到经文中的含义,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席佛说阿弥陀经讲的什么吧。 《佛说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
如果对生命没有透彻认识,往往只是在表相打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在医,也总在痛。 错误观念是导致痛苦的重要因素
打坐是入定的常用方式越往高境界修持双盘也就越必不可少。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然后盘腿打坐,如果可以双盘的话尽量双盘,不能也可以先单盘,就是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男的左腿压右腿,女的相反。双手结定印,尽量放空思想,不要想事情,念头都不要有,这样,慢慢的就可以入定了,但一开始可能入不了定,所以要坚持
华严经是佛祖在成佛之后讲的第一部经书,而华严经是佛学中非常经典的一部经书,它对修行者来说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修行华严经,并且修行华严经还能够使我们领悟到很多的道理。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华严经是佛什么时候说的吧。 1、天台宗把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四十九年分为五个时期: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