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曾经亲眼目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4年9月27日,又见证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0次发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送上太空。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第38次成功发射。 1996年10月20日,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是长征二号丁火箭,发射第17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写下了中国航天连续成功记录的第一笔
俞亚鹏: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及开拓进取、勇创一流的科技企业家。填补我国特殊钢空白。有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的知名专家,还有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科技管理者,:惟一拥有技术专利的原党和国家领导人 高精炼:中文二笔输入技术的创始人、中华中文信息研究院院长
1月17日,“中源协和走进航天城”活动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举行。永泰红磡控股集团董事夏慈涛,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师鸿翔等出席了活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主要负责人对中源协和公司一行予以热情接待
6月2日,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微发布消息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4颗卫星(北斗三号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工作,使用卫星编号60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6月2日,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微发布消息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4颗卫星(北斗三号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工作,使用卫星编号60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该卫星入网有助于提高北斗系统运行稳健性
嫦娥四号,去更稳妥的地方,还是去未曾去过的地方? 月球为何值得嫦娥四号“走一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副总设计师张熇来告诉你。 离“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已过去整整18年。不过,“和平”号的回归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由15个国家合作的国际空间站继承了“和平”号的意志,继续担当人类探索太空的前哨
12月6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暨第三届重庆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发展交流会在重庆璧山举行。会上,璧山区与重庆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在璧山启动建设。 该基地建成后开展的基础性实验和应用研究,将对我国今后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改变传统能源传输方式、破解能源供给难题等产生重大意义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是我国航天发展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航天全面进入产业化发展时代。 王礼恒在当日举行的CAST空间技术论坛上表示,《规划》系统提出到2025年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总体框架和发展路线,具有顶层性、全局性和权威性,是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的体现,必将推动我国航天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是指利用空间资源,主要为广大用户提供遥感、通信广播、导航定位以及其他产品与服务的天地一体化工程设施,由功能配套、持续稳定运行的空间系统,地面系统及其关联系统组成
新华社西昌8月1日电(唐振宇 李清华)8月1日5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并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文音译名称BeiDou),作为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正在建设的重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可广泛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学工动态 学生组织 学生风采 科技创新 学生就业 服务指南 实践育人(教学成果) 准循环LDPC码译码器的硬件实现 - 陈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2010年至2014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原航天504所)担任工程师,从事信道编码在航天应用方面的研究。2014年至201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
2016年4月21日上午,公司工会、团委组织工会及团干部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进行参观,感悟航天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上午10时,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同比例的卫星,这不禁将大家的记忆带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在载人飞行器实物面前,大家近距离观察了人造卫星、发射器、地面站系统。展览馆陈列了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的研发历程,在讲解人员的详细介绍下,大家了解到我国最新的空间技术研究取得的成就,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