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地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东方大地上崛起;1964年,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原子弹;四年后,中国又把多年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空;当XX年新世纪之交的钟声敲响之际,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新世纪到来的欢乐中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在今年,中国成功地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原来只有战火和硝烟的中国正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走向太空……这一切,无疑表明了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伟大的领导人周总理说的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有此精神,大概是因为有了这句话,中国的“新人”层出不穷
地月转移轨道是月球探测器进入月球环绕轨道的一条轨道,从月球探测器通过不断加速、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月球开始,到被月球引力捕获、近月制动为止的轨道段。 从地球到月球,消耗能量最小的轨道只有一条。月球探测器从这条轨道飞向月球可以节省出更多燃料,用于在进行绕月探测工作时的轨道高度维持,从而使工作寿命达到1年甚至更多
9月16日,福州,“航天工业不仅是宇航员的职业,航天工业还必须从婴儿起步,从我们中学时代起,就培养一种航天精神的传承,并探索神秘的兴趣。以这种方式 ,我们值得时代。”中国宇航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峰在16日表示,院士和专家参加了在福州福州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会议
manbext网页登录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manbext网页登录)隶属manbext网页登录集团有限公司。1962年始建于四川泸州1965年搬迁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 、生产和试验基地,被誉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是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缩影和见证。 50 多年来,manbext网页登录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献身航天、服从大局、团结协作、严谨务实”的精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十余项“第一”,成功研制出百余种型号战略、战术、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荣获国家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460余项,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称火箭院)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回望建国70年来我国火箭研究事业走过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建国70年来,我国航天领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孕育形成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维护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振奋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4月21日上午,公司工会、团委组织工会及团干部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进行参观,感悟航天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上午10时,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同比例的卫星,这不禁将大家的记忆带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在载人飞行器实物面前,大家近距离观察了人造卫星、发射器、地面站系统。展览馆陈列了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的研发历程,在讲解人员的详细介绍下,大家了解到我国最新的空间技术研究取得的成就,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自豪
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合适的清理太空垃圾的方案出台并变成现实。 自从第一个太空垃圾诞生至今已有50余年,太空垃圾与日俱增。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意性的方法,去清理这些太空垃圾
今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弘扬伟大航天精神,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政治工作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下,中国航天基金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发起的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于日前启动。 此次活动由《国防科技工业》杂志、《中国航天报》、腾讯科协承办,合作政务媒体包括中宣部“学习强国”公众号、国资委“国资小新”公众号、团中央“共青团中央”公众号、“腾讯科协”公众号
提到火箭,现在的人对它都比较熟悉了,但是人类想利用火箭来克服地球的引力并探索太空的奥秘却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 早在14世纪的中国明朝,有一位叫万户的军中工匠,制造了一把“飞天椅”,并在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飞龙”火箭,试图乘坐它上天飞行。点燃火箭后,“飞龙”火箭把座椅推向半空,万户随手握着的两只大风筝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