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福建省优秀教师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伤寒著作。附针灸治疗法。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参订
《仲景医学原理——古中医学理论与应用》 本书为李宇铭博士多年研究仲景学说的成果,它阐明了张仲景的医学理论与《内经》《难经》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张仲景医学理论的思维模式,阐释了张仲景的医学观,解读了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核心——阴阳气理论,对临床应用仲景学说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伤寒六经原意》、《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与《伤寒治内方证原意》为李宇铭博士的其他四部学术著作。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研究张仲景医学理论的“背景理论”、“基础理论”,而不是在于研究某种疾病,或者三阴三阳六经的系统理论
林沛湘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高等教育工作60余载,曾长期担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林沛湘教你学中医诊断》根据林老20世纪70年代初编写的《中医学基础教学参考资料(诊法、辨证)》整理而成。全书包括诊法与辨证两大部分
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思想体系。汇贤雅国学~~ 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spContent=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本门课程在名师的带领下,将运用直观、形象、通俗的呈现方式,为大家讲解中医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请和我们一起步入《中医诊断学》(上)课程的学习之旅吧!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石雕张仲景像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