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权益
金翔龙,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地球物理专业,研究领域为海底科学。金翔龙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专家,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开拓者和领导者。金院士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于上世纪80-90年代提出“任务带学科”的教育思想和学科建设理念,在我国率先创立了“海底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支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教育和产业团队
造船业属于高端制造业,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对造船材料要求极高,所以在大型船舶的制造中,船体材料一直以钢材为主。而铝板作为一种远比钢材更具潜力的新材料,也在不断的衍生出新的型号,向这一高端制造业渗透。 其实铝板作为船舶的制造材料已经有百年的时间,但一直以制造千吨及以下的小型船舶为主,万吨、甚至万吨以上的船舶,铝板的性能尚不能胜任
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于2009年9月成立,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国际政治、法律、安全、社会、环境、经济以及中国极地战略和政策等进行综合性和专题性研究的学术机构。2017年6月获得批准成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 由夏立平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聘请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前驻冰岛大使苏格教授担任中心顾问
“2011计划”全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首页)欢迎您系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第三项国家工程,旨在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该战略工程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自从实施“2011计划”以来,学校先期培育组建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将其作为机制体制改革的特区,“先行先试”,并先后出台了人事、财务、科研组织、研究生培养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协同创新管理办法
“海洋四号”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乃至中国海洋科考领域久负盛名的科学考察船之一。从1980年服役至今,其航程遍及中国海、太平洋,曾远赴南极,承担过我国海洋基础地质、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等一系列国家任务,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海洋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洋四号”本次改装将29号肋位之后接近船长30%长度狭窄的艉甲板全部换成可以容纳众多作业设备的全新平台,还进行了艉部整体换新、单机单桨改双机双桨、单舵改双襟翼舵、后甲板设备重新布置、光纤绞车埋舱安装、新型浅剖及水下定位设备安装等工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机构改革相关要求,我部对生态环境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进行了调整,现将《生态环境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9年本)》予以公告。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根据本公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承接能力,及时调整公告目录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实施。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环境保护部公告2015年第17号及与本公告不一致的其他相关文件内容即行废止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 生态文明是以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式,探索创新是这一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具体而言,包括3个特点: 1、以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以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造船业属于高端制造业,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对造船材料要求极高,所以在大型船舶的制造中,船体材料一直以钢材为主。而铝板作为一种远比钢材更具潜力的新材料,也在不断的衍生出新的型号,向这一高端制造业渗透。 其实铝板作为船舶的制造材料已经有百年的时间,但一直以制造千吨及以下的小型船舶为主,万吨、甚至万吨以上的船舶,铝板的性能尚不能胜任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30日在北京出席中国远洋渔业30年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转变远洋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装备优良、配套完善、管理规范、支撑有力的现代远洋渔业产业体系,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从远洋渔业大国迈向远洋渔业强国。 汪洋指出,30年来,我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丰富我国水产品供给、促进渔民增收、推动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和农产品贸易、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要:新一代升级版1.4万千瓦大型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南海救103”号来了。 12月2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一代升级版1.4万千瓦大型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南海救103”号在深圳孖洲岛顺利下水,标志着中国在深远海巡航救助领域再添“利器”。 该船总长136.9米、型宽26.7米、型深11米,配备全海深多波束系统、深拖系统、DP 3动力定位系统、250吨主动升沉补偿(AHC)起重机、500吨大型拖缆机,具备水面搜寻救助、深远海拖曳救助、海空立体搜寻救助、应急抢险救助、对外消防灭火、饱和潜水、水下救助打捞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