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
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时一个伟大的僧人,号称玄奘法师。他徒步十多万公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
持戒太松的情形,隆波曾经遇到过,在烦恼驱动下,为迎合烦恼而曲解持戒。隆波在大学期间出过家,所在寺庙不错,隆波般亚尊者很有修为。寺庙有位出家年头很长但算不上长老级的僧人,他也教说:持戒不能愚昧,持戒别为难自己,比如过午不食,在中午十二点前开始吃就可以,不要执著!持戒后太执著不对的,太紧
每一颗心,必然有某一种感受(生起), 因此,“观感受”全然可持续不断地修习, 从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译成泰文, 我们及时地知道,它就会灭去, 持续不断地看下去,接下来心就会做总结。 快乐生起,看的瞬间,就灭去了, 痛苦生起,看一会儿,就灭去了, 不苦不乐只是临时地存在,也会消失, 在能如此界定时,便已开始开发智慧, 快乐生了就灭、痛苦生了就灭、 此乃针对“身体方面的感受”而言, 挣扎着想让心宁静、安住,那可不容易了。 “苦”与“觉知苦的心”也是同步生起, 他们是同步生起的,一直都是同步进行的
察德贡布里 (Richard Gombrich) 教授是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南传佛教研究专家之一。 他将毕生奉献于佛教与巴利文方面的研究。他是巴利圣典学会前主席、英国牛津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创始人,也是西方最负盛名的梵文、巴利文学者
男,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宜兴市,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 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 ,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