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
每一颗心,必然有某一种感受生起,
因此
每一颗心,必然有某一种感受(生起), 因此,“观感受”全然可持续不断地修习, 从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译成泰文, 我们及时地知道,它就会灭去, 持续不断地看下去,接下来心就会做总结。 快乐生起,看的瞬间,就灭去了, 痛苦生起,看一会儿,就灭去了, 不苦不乐只是临时地存在,也会消失, 在能如此界定时,便已开始开发智慧, 快乐生了就灭、痛苦生了就灭、 此乃针对“身体方面的感受”而言, 挣扎着想让心宁静、安住,那可不容易了。 “苦”与“觉知苦的心”也是同步生起, 他们是同步生起的,一直都是同步进行的
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
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 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 一、按照其所载内容,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
四念住是一种佛教最基础的修习方法,也是最重要的解脱之道
四念住是一种佛教最基础的修习方法,也是最重要的解脱之道。佛陀在《念处经》中,已对四念处的义理和修习四念住从而获得正道的方法有了非常详尽的解释。本讲从讲解念的含义开始,首先介绍《念处经》的版本、背景及其基本内容,其次系统讲授以及观修四念住的内容,包括观身念住、观受念住、观心念住和观法念住,最后概述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经论中关于“四念住”的探讨,以及现代心理学中对佛教正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