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
问: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是很好的吧? 常敏法师:是啊,信心念佛,无论是谁,都会不逆不违地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被阿弥陀佛愿力牵引,轻而易举往生净土。只是众生为三毒烦恼所执,以致沉沦五恶之海,不信阿弥陀佛他力的愿心,所以才会有所谓易往而无人的说法。为什么不把世事摆在一边,努力去追求听闻阿弥陀佛本愿大道的功德呢?难道不知获得永劫不朽生命,即可体味无量寿之乐吗?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证严法师出家前自号“静思”,乃为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静心思考人生方向,蕴育了慈济的根本思想、静思人文的由来。在静思书轩,所有的心灵触动,都诉说着一个真实的信念,一个不变的坚持,那是来自证严法师的一念初心。 一九六六年,证严法师带领着三十位家庭主妇,每日存下五毛钱,创办了慈济克难功德会;在台湾花莲静思精舍,也有一群跟随证严法师出家的弟子,恪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清规,早期不仅耕作,更从事婴儿鞋、成衣加工、蜡烛、五谷粉等二十一项工作
“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肖伯纳曾下此断语。可见爱伦•坡在美国文学以至整个世界文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菩提就是觉悟觉悟的层次很多例如: 解释——一个意念的生起便可以破除所不明了的。 例示——当你走在街上迎面来了一位似曾相识的人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连姓名都记不起他到底是谁呢? 思惟──有两种可能:一是向身边的人询问可能获得揭晓;但是却不属于自己的。一是整理思惟从记忆中搜索;当然也可能获得两个答案:一是根本想不起来一是忽然启开记忆;后者的一念生起你的无明不就“破”了么! 不过这种所得于觉悟的层次而言只是那么一点点;必须了解觉悟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缺失的是个总体的圆像浑圆的球状
大悲咒不但能消业障,能除烦恼,也能济世渡人,所以有不少人选择念诵这部咒语。但大悲咒版本多,所以有的人在念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其实念诵大悲咒时,大家可以看着大悲咒全文念诵文字版去念,它里面是有注音的,这样大家在念的时候会更加顺利
《一念》纪录一位医生从临床医疗执行,到对于生命因有更深层的体悟而撰书甚至到处演讲推广。影片以正值青春年华但身体却因伤瘫痪的病人,虽意识清楚能说话,无知无觉的身躯使其没有活下去的动力。以及儿女面对父母生重病,在医护过程放手与不舍之间的天人交战导演陈志汉表示:“生死一向是生命重要课题,我关注无效医疗的议题,以及人的思维和喜怒哀乐,我觉得是有助于此议题寻求解决及讨论的借镜
Lord在带着“狂人”的癫狂沉沦于过去的日子,但却又开始失去信心;他有积极求变的欲望,内心深处却害怕他人目光;他仍然存在炽热的心,可是愤怒令他难以平静。多年来,内心曾激发过无数次的心战,继而自我制出一个又一个的心魔,想透过“他们”去支持自己、平衡自己,性格亦因此变得怪异,更多次伤害自己而不自知……渐渐地,他的“狂人”性格更将每个心魔变成一种与外间对抗的工具,令他起了排演《狂人日记》的念头,重拾当年的辉煌。 一次的惊醒,他对外间产生了一种无形的恐惧,尝试克服心魔,但反被心魔逐渐蚕食,变得不由自主
所谓无分别和有分别,就是无分别者称为觉者,有分别者称为凡夫。 佛家里有一句话:“众生无非是苦”。这句话中“苦”的由来在于什么?在于分别,因为你心随物转嘛,那就会有苦乐
地藏经是需要每天都去念诵体会的,这样师兄才能够了解到地藏经都讲解了什么内容,而且师兄也会在知道读地藏经的好处有什么,就像有些师兄每天是要去念诵45分钟的地藏经,那么我们就去了解每天45分钟的地藏经诵读的好处有什么吧! 很多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学佛,症状马上得以改善,一来是念经念佛转移了自己注意力,二来是在佛法里面了解到生活的真谛。原本在意的,现在不在意了,原本记挂的,现在不急挂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改变了。 念佛能够让人平静下来,这是公认的,一个人在潜心念佛的时候,本身就在领悟,在一念间能够明白红尘里的是是非非,从而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肖伯纳曾下此断语。可见爱伦•坡在美国文学以至整个世界文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