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
新华社“雪龙”号8月12日电(记者申铖)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11日在北纬79度13.5分、西经168度50分的北冰洋海域设立短期冰站,开展了本次考察的首个冰站作业。 11日6时左右,29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所载的“黄河”艇到达作业区。此次短期冰站为多学科联合作业,队员们在约6小时内成功开展了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布放、海冰物理冰芯采集、海冰温度链浮标布放、光学观测、生物和化学冰雪样品采集等多项科考作业
挪威的朗伊尔城,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上、朗伊尔河谷的下游,这里地处北纬78度,距离北极点只有13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北极.近的城市。 曾经,这里的冰川覆盖率高达约60%,岛上有白雪皑皑的山脉和绵延不绝的峡湾。如今,全球变暖正在对斯瓦尔巴群岛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指出,无论在哪种气候变暖预测情景下,格陵兰冰盖的整体冰损失加上降水量、冰流排放和融水径流的增加都将使海平面至少上升274毫米。 该研究论文称,1980年代,因冰面融化径流和冰流量,格陵兰冰盖失去的冰开始多过因降水而凝结的冰,致使格陵兰冰盖出现冰预算赤字。然而,由于现有模型对土地、大气和海洋边界的测量数据不够精确,研究人员无法准确预测格陵兰岛会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而这种响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至关重要
卫星记录海洋动物“昼夜垂直迁移”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全球卫星观测设备,对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觅食行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观察。 每当夜幕降临,在全球海域范围内,无数海洋动物在向上迁移数百米后到达海洋表面,获取浮游生物为食。而在天亮之前,它们又向下返回黑暗的海洋中层区域(水下200米至1000米深度)
2016年1月,作者摄于渤海辽东湾海上。 2016年1月,中国渤海北部辽东湾海域,我国海上最北部油田,中国海油纬度最高的油气生产中心——锦州9-3油田,每年冬天都被海冰包围,辽东湾是中国海洋石油的重要油气生产基地,中国海油已在这里开发出10个油田,建有48个平台,年产油当量超过半个胜利油田的年产量。 冰封雾锁,寒风刺骨,气温零下27摄氏度
该视频公开课是面向全校及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识课程。是以国家精品课“海洋学”课程为依托,以通识限选课“认识海洋”课程为蓝本,由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主体,根据授课对象是普通院校学生和广大社会公众,确定课程定位是以普及海洋知识为目的,精心提炼出系统介绍海洋形态特征、海水温度、盐度、海流、波浪、潮汐、内波、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海啸)、海洋能、海洋与气候以及中国海等内容,目的引领人们认识海洋中发生的基本现象和主要动力过程,通过引导公众认识海洋现象和海洋过程,了解和认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为合理有效处理海洋与人类关系,促进蓝色经济合理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唤醒公众对海洋开发利用、防灾减灾意识,使人民群众在海洋灾害发生的应急响应中,能做到快速响应,积极主动配合各级政府快速行动,减小灾害损失作出贡献
今天(3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从全球基本气候概况、大气环流监测、海洋监测、积雪和海冰监测、全球主要气象灾害及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等五方面展示全球气候最新监测和评估信息。 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亚洲北部、中亚、西亚东部、欧洲北部和西部、格陵兰大部等地偏高1℃以上
摘要: 通过分析Svalbard地区近80a来的气候变化表明其总趋势为缓慢变暖但70年代后期Svalbard地区的降温是全球升温的一个例外。同时对典型台站的分析得出:Svalbard地区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局地的气候变化原因导致了两地之间的某些差异。 [1] 汤懋苍李后强.关于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启动区的分析事实.见: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2~48 [2] 王春生蒋全荣余志豪.北极区海冰面积低频变化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作用.大气科学199721(1):123~126 [10]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25~270
近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海洋局等部门对2016年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低温冷冻和雪灾、洪涝和山体崩塌灾害为主,风雹、地震、滑坡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019.6万人次受灾,17人死亡,2人失踪,9.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9.1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700余间房屋倒塌,1.8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185.4千公顷,其中绝收114.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7.6亿元
新华社电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2月17日发布报告说,被称为“地球冰箱”的北极今年继续以世界其他地区两倍的速度变暖,这一持续30年之久的“北极放大效应”显著改变了北极的生态系统,有更多证据表明北极熊数量因此下降。 这份《北极报告单》自2006年以来每年发布一次,今年的报告由13个国家的63名科学家共同完成。北极变暖不仅会影响在这个脆弱地区生活的人与环境,它也会影响全球的安全、贸易和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