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盖
中英科学家通过研究全球149个植物化石点的大数据并结合古气候模型,揭开了3000万年前欧亚大陆地区气候的秘密。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冈瓦纳研究》上。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星耀武介绍,距今3000万年的渐新世是地球从“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快速转变、南极冰盖开始形成的时期
通过分析NASA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CE)卫星最近的观察结果,发现了海平面的变化与洋流循环之间的关系。 该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研究结果表明2003到2012年,地球上的一些大洋盆地在变小,而另一些则在变大。改变的洋流模式使得北太平洋的海平面每十年上升1.9厘米,同时南大西洋、北冰洋和南印度洋的海平面也在升高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剧:过去5年已将海平面抬升3mm 据《Nature(自然)》刊登的研究文章,来自42家国际组织的80多位研究院公布了发现,在2012到2017年,南极洲冰盖每年都会损失2190亿吨冰,这个融冰速度是2012年之前的3倍。 因为1992年到2017年的冰盖损失,全球海平面因此抬升了7.6mm,其中40%的增长(大约3mm)都发生在过去5年间。 本次研究的技术支撑是24颗卫星对南极冰盖的分析数据汇总而来,虽然专家很多,但大伙儿最终达成了共识
全球气候变暖,除了会导致南北极冰盖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之外,还有可能释放唤醒更多远古病毒。 据媒体报道,近日欧洲研究人员从七个不同的古西伯利亚永久冻土样本中分离出13种新病毒,该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带来了一种潜在危险:地球变暖导致的永久冻土融化可能会让大量“僵尸病毒”苏醒。 一项近期发布的研究预印本显示,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科学家们从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中分离并复活了几种古老的病毒,其中一种是从2.7万年前含有大量猛犸象毛发的永久冻土样本中发现的巨型病毒Pithovirus(暂译阔口罐病毒)
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指出,无论在哪种气候变暖预测情景下,格陵兰冰盖的整体冰损失加上降水量、冰流排放和融水径流的增加都将使海平面至少上升274毫米。 该研究论文称,1980年代,因冰面融化径流和冰流量,格陵兰冰盖失去的冰开始多过因降水而凝结的冰,致使格陵兰冰盖出现冰预算赤字。然而,由于现有模型对土地、大气和海洋边界的测量数据不够精确,研究人员无法准确预测格陵兰岛会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而这种响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至关重要
冰河世纪是多少年前的事? 冰河世纪,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期(iceage)。这种冰期物败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1.后寒武纪(五亿两千三百万年前至手尺伍亿五百万年前)2.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出现在距今3.5亿—2.7亿年以前,发生在石炭纪中期至二叠纪初期,因石炭纪和二叠纪属于晚古生代,又称晚古生代大冰期,也是显生宙中最大的一次冰
大名鼎鼎的Vivienne Westwood向我们转达了地球的呼声“我要融化了!”,这位时尚大师对气候的变化让人不由心生敬意。西太后声称本季的灵感来自于David Attenborough的自然纪录片“冷冻星球”(诉说极地冰盖是如何快速消失)。这让她想起20世纪早期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都市中的绅士们并不了解极地气候
简要描述:地表水水质检测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指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包括各种液态的和固态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湖湖泊、沼泽、冰川、冰盖等。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水质检测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指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包括各种液态的和固态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湖湖泊、沼泽、冰川、冰盖等
南极大陆以大风、极寒闻名,其最低气温可达-89.2℃,风速可达100m/s,是著名的人类不可接近之地。同时受到极夜的影响,在南极开展自动观测非常困难,仅有极少数国家可以实现南极天气现象的长期自动持续观测,所获数据极其宝贵。因此,在我国早期考察中,全部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气象自动观测,限制了我们在南极考察和研究能力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计算了全球海洋变暖的程度和速度,得出结论:继2017年、2018年海洋创纪录变暖之后,2019年再次成为有记录以来海洋温度最高的一年。 来自全球11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检索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数据后发现,2019年海洋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间海洋的年平均温度高出约0.075℃,要达到这样的温度变化需要228×1021焦耳热能。论文主要作者、IAP海洋学副研究员成里京表示,这意味着在25年间,海洋吸收的热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36亿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