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能源
11月21日,由中国气协LNG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液化天然气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液化天然气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以“向湾而生 共创未来”为主题,邀请粤港澳大湾区燃气企业及国内外同行400余名业界代表出席,共同探讨在能源革命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背景下,抓住新机遇进一步促进天然气行业发展,助力大湾区率先实现清洁能源转型。 当前,中国天然气市场保持较快发展,2018年消费量增长17.5%,成为带动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力。今年以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提出要“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大湾区液化天然气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2040年风电光伏在全球发电占多大比例?IEA说16%;BNEF说34%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数据,2016年全球电力装机6719吉瓦,其中煤电占比30%,其次是天然气发电(24%)、水电(17%)、陆上风电(7%)、燃油(6%)、光伏(5%)、核电(5%)。可见,2016年化石能源发电容量占比达到60%。 BNEF预测2040年全球电力装机将达到13919吉瓦,届时光伏装机容量占比将达到32%(22%公共事业级光伏电站、10%小型光伏系统),其次是陆上风电(14%)、天然气发电(14%)、煤电(13%)、水电(12%)、核电(2%)
联合国第25届气候变化大会(COP25)本周在西班牙马德里继续举行。12月11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代表参加高级别边会并发言提出,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刻不容缓,全球能源互联网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方案。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气候变化速度远比我们行动速度要快,难以逆转的节点已展现在世人眼前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由前些年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7%左右,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由前些年的1.0左右下降到0.4左右,煤炭消费年均增速降至3%左右。初步研究预测,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将达48亿吨左右。从世界煤炭消费增长趋势看,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由2002年的24.1亿吨油当量增加到2012年的38.5亿吨油当量,其中亚太地区由11.9亿吨油当量增加到26.9亿吨油当量,增长126%
燃气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如何影响燃气设计公司? 近些年来,我国的发展保持恒定的增长状态,对不同能源的品质和能耗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对能源使用后所引发的下游链的问题以及在环境方面的要求较以往而言也相对苛刻一些。在石油和煤消耗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天然气将成为人类向低碳能源过渡时期的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天然气作为一种具有高热值、污染小以及储量巨大的一次能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能源利用增长率最快的一种基本能源
石油(英语、拉丁语:petroleum,拉丁语词源希腊语:petra(岩石)+拉丁语:oleum(油)[1][2]),也称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3]。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本文摘要:倍受各方注目的《能源法》再一推到了“谜样的面纱”。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3日发布了《能源法》印发稿。国家希望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
“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和体制改革将迎来重大进展。 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
备受关注的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终于揭开面纱。 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主要阐明我国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提出,“十二五” 期间将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煤,用电量6.15万亿千瓦时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将碳强度下降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我省“十三五”时期的累计目标为20.5%,按年均计算,每年须下降4.48%。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生态环境部对我省2019年度控制温室气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经核算,2019年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5.19%,“十三五”以来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 18.45%,超额完成序时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