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试者
9月15日,北京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张梦然)监测了10名健康受试者的案例研究35年,并研究了人体对其他四种与新冠状病毒相似的冠状病毒的免疫力,促使新冠状病毒的持续时间保护性免疫的作用可能是短暂的。相关结果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初次感染一年后,同一季节性冠状病毒经常被再次感染
人要如何才能感知到“压力”的存在? 答案当然是透过大脑(神经系统)。 从大脑的下视丘感觉到压力后,便会开始一连串的讯号传递: 简单讲,就是大家熟知的:大脑感知到压力后,释放出压力荷尔蒙(皮质醇、肾上腺素…)。 这个在英文就简称为HPA axis(轴),那在中文,就让我们暂时叫它压力反应中枢吧! 要提升抗压力,就一定得顾好这个压力反应中枢,其实它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接受到讯号后,产生一连串的反应,影响内分泌(荷尔蒙)系统
6小时后强韧肌肤屏障+71% ^^^ 24小时后水润度+43% ^^^^ 经11名白种人志愿者(10名女性,1名男性;21至61岁,平均年龄38岁)单次使用本产品于前臂24小时后,经仪器测试得出。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效果因人而异。图示模特并非实验的受试者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0日电 光看长相,有时很难判断一个人的实际年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新开发出一种“滴血验年龄”的方法,可通过检测血液中某些蛋白质水平,较可靠地判断一个人的实际年龄,以及身体状况。 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
本周推荐的论文由新葡的京首页首席技术官兼生物分析和生物标志物总裁梁美娜博士参与研究,并在《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发表,梁博士与生物分析专家团队在研究中对使用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诊断心脏病的做出了可行性评价。 血浆磷脂是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磷脂酰肌醇(PI)只占血浆磷脂的一小部分,然而有证据表明PI可能是冠状动脉疾病(CAD)以及其他临床疾病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觉得时间不够用吗?那就把时间奉献出去吧! 宾州大学、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一篇刊登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虽然我们的时间不会增加(一天总是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把宝贵的时间志愿奉献出去,会增加主观的时间充裕感。 研究者做了四个实验,比较浪费时间、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意外地多了一段悠闲时光、把时间花在他人身上,发现我们主观的时间充裕感会在“把时间花在他人身上”时增加。 例如其中一项实验,受试者被随机分到奉献时间组(giving time)与浪费时间组(wasting time),前者被要求写一段鼓舞的文字给患重病的孩子,后者被要求在一段拉丁文中数里面有几个“e”,在五分钟的作业进行后,受试者要回答“未来时间观感评分(Future Time Perspective scale,Lang & Carstensen于2002提出,例如要评分:‘我的未来无可限量;1分=完全不符合,7分=完全符合’)*”结果显示,奉献时间组的评分显著的比起浪费时间组还高
为促进医药产品的研发,提高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对于临床试验的管理水平,加深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与企业研发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临床试验机构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帮助药物临床研究人员学习和了解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法规及相关知识,保证临床试验过程规范,将临床试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大限度的保护受试者利益同时保证科学评价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影像科、肝炎一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于2012年8月16日-8月18日联合举办了“临床试验高峰论坛暨全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学习班及基于规范的药物临床研究的肝病临床治疗学进展学习班”。
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管理,维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中受试者权益,保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真实、科学、可靠和可追溯,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颁布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于2016年6月1日起施行。 《规范》首次明确了由省级以上药监部门负责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监督管理,针对严重的或者反复的临床试验方案偏离、涉嫌造假等情况开展核查。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规范》的出台,预示着继药品临床试验数据核查风暴之后,医疗器械领域也将在今年迎来临床数据核查风暴
这是什么?一些COVID-19的患者会较严重,需要在加护病房(ICU)接受治疗,且需要机械式呼吸辅具。有些患者会出现后遗症,包括肌肉无力、意识不佳、心理层面的不适、身体功能的减退以及生活品质的下降。早期或积极的运动可用来预防这些状况的发生
《Current Biology》刊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最新研究,发现在睡眠时以温和的电流给予非侵入性的脑部刺激,可能可以增强受试者的记忆能力;而在未来类似的方法亦有机会用于部分记忆力丧失疾病,例如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实验中作者以“经颅交流电刺激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于受试者睡着时刺激其脑部。结果发现,16位受试者当中,就有12位健康男性受试者的记忆能力较刺激前出现显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