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
这个大小乘,诸位要知道,从哪里分?实在说是从心量上来分的。心量广大的人,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都没有想自己的,这是属于大乘人。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是想自己的利害得失,然后才想到别人,这是属于小乘
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 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 一、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
仁清法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一心不乱的水平 问:“什么是一心不乱?怎样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一心不乱? 问:“什么是一心不乱?怎样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一心不乱? 答:‘一心不乱’层次不一样,解释的不一样。可以说不同的宗派传承不同的修法,对于一心不乱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界定。 我们说念佛的一心不乱是什么?就是你念这一声佛号,让这一声佛号的净念完全占据了你的妄念
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就存在于世间,寻求佛法便不能离开世间;如果为求菩提之道而远离尘世,那么就像是企图在兔子的脑袋上找犄角一样不可得。 二、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 无有罣碍, 是佛之智, 故名如实智。 四如实观 —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 尚须经过四加行, 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 所谓四加行, 即修四寻思观, 能得四如实智。 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 以此推求之观为因, 而生即可决定之智, 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 是自心所变, 假有实无, 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 亦为假有实无, 谓之四如实观, 或四如实智
你念准提咒有什么目的吗?有没有想过。我想过。修行的目的不外乎三种
又名诸法实相印, 四法印之一。 一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印就是印契。 佛说一切大乘经, 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定其说, 外道不能杂, 天魔不能破, 如有实相印者, 便是佛说, 否则便是魔说
你念准提咒有什么目的吗?有没有想过。我想过。修行的目的不外乎三种
一九八八及八九年,创古仁波切接受美国那洛巴佛学院的邀请,针对莲华戒菩萨所造的《中观学派修道次第论》上卷及中卷做了系列的弘法开示。仁波切以清晰的言词、简单的比喻,将修行次第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慈悲心、菩提心的启动,到空性的见道过程,以及透过修行六波罗蜜,逐次登十地菩萨的次第,最后成就佛果。他不但融入各学派的见解,同时还有个人修持的经验;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小乘和大乘菩萨乘都没有这样要求,但密宗里是这样要求的。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境界不同,密宗里强调的是清净观。一切法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圆满的,但是你现在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