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阈
1978年生,湖北鄂州人。2011年武汉大学法M6博士毕业。现华中科技大学哲M6博士后
慕小军,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企业管理工程学士,兰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甘肃省项目管理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管理学、领导决策、国企改革、公共经济管理、产业发展规划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培训咨询工作
常宝宁,男,甘肃平凉人,西南大学BET9十年信誉玩家首选网址副教授,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普职融通视阈下普通高中发展的实践探索”、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研究”、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实践取向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等10余项,在《光明日报》、《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舒静(1976-)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副教授,文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系主任;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等3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译著2部。 2009-2013 参与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学术团队“语言学及英语语言学” 2015-2019 参加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学术团队“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2. 湖北省教育厅大学英语改革专项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语音迁移研究”(2006) 5. 中央高校项目:“语料库语言学视阈下的土家族主要典籍英译研究”(2018) 1. 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同伴协商互动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6 3. 广西壮族英语学习者英语节奏动态研究,《语言教育》,2019.3 4. 基于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互动口语研究新视野——《运用语料库探索英语学习者口语:学习者会话》述评,《外语电化教学》2018.5 5. 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问题的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7.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以民族高校为例《语文学刊》2012 8. 大学英语课堂重叠话语的类型分析《语文学刊》,2009.3 10.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学术话轮调查,《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430074
本网讯9月20日,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公布了2017年湖南省社科基金年度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成果立项项目、西部项目、“2025湖南智造”高职项目、基地项目、奖励项目立项名单。我校有五项课题成功获得立项。 其中,彭波老师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路径研究》获一般项目立项、汤礼莎老师的《精准扶贫视角下湖南省罗霄山片区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研究》获青年项目立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近日首次发布“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这是全球首个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大学翻译能力指数。在2019年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排行榜上,澳门理工学院位列港澳台地区第六位、澳门第一位,跻身全国大学翻译能力领先行列。 翻译能力指数研究是在新文科和数字人文视阈下开展的跨学科研究、开拓性和原创性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话语权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掌握和提升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掌握话语权,往往就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掌握主动
近日,人文学院副教授冯丽君撰写的学术论文《译者与作者的“共谋”:<废都>英译的意识形态探析》在《上海翻译》2021年8月第四期发表。 《上海翻译》是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而国内目前以翻译研究为主的外语类CSSCI核心期刊只有《上海翻译》和《中国翻译》两家。 近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人文社科研究者,冯丽君副教授作为我校人文社科学术骨干,近几年来主要从事贾平凹作品译介和翻译研究,主持完成多项相关科研项目
12月10日下午,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李金树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历史合理性:翻译批评的一个基本向度”的学术报告,报告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及来自南开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大学、贵州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300多名参会者聆听了报告。 李金树教授指出,翻译批评史研究是对既往翻译批评活动的描写与阐释,研究者需在整体观的方法论指导下,将批评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纠缠共生的历史框架中,在合历史、合目的的机制中进行知识考古和价值观照,探究批评生成的历史脉络和合理性
李荣芝,男,1974年7月,瑶族,籍贯湖南永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乒乓球二级运动员,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员。 主要研究方向:乒乓球历史与文化传播、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等。 出版著作: 发表论文: (1)中国乒乓球文化国际传播动因、困境与路径体育文化导刊2022.5 (2)突破、推进与辉煌:1949-1978年中国乒乓球运动的锐变成都体育学院报2022.1 (4)中国乒乓球的使命追溯及新时代责任体育科学2021.12 (6)基于“断代工程”的日本乒乓球青少年人才强化培养研究体育科学2019.12 (8)街舞“入奥”的体育化历程及前景体育学刊2019.3 (9)基于新浪微博数据的乒乓球运动传播特征及动因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5 (10)国内外乒乓球研究热点与演化进程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9 (11)许昕对阵水谷隼双方发球、接发球组合落点特征及效果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5 (12)乒乓球运动名称的历史钩沉体育文化导刊2016.12 (1)乒乓球机器人辅助大学乒乓球课程教学的影响研究上海高教学会课题2021.6 (2)《百年乒乓》2020年上海高校市级本科重点课程立项2020.9 (3)中国乒乓球发展史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课题2019.6 (4)不同自我控制反馈方式对乒乓球技能学习的影响研究上海高教学会课题2018.10 (5)国家形象视阈下的中国乒乓球文化传播研究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2016.10 (6)体育构建上海城市形象的途径及机制研究上海市体育社会课题2016 (1)2016上海体育局体育社科课题“体育构建上海城市形象的途径及机制研究”荣获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