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
本报讯(记者张蕾)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举行线上签约仪式,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与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博士代表双方,在线签署了关于空间信息技术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未来5年内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监测与评估、研究咨询、能力建设、信息共享、活动组织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全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郭华东指出,今年是《世界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也是HIST新10年发展的开局之年
2015年春节,新入园犀牛和园区新生的小白虎将与游客见面! 节前,动物园成功从南非引进两头白犀,一公一母。据悉,白犀体大威武,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居于第三位的庞大动物,仅次于大象以及河马。白犀在野外环境已经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南非白犀牛列为濒危动物
人民网贵阳9月11日电 (陈康清)9月1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林业大学、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等机构共同发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共同支持的大型生态公益系列品牌活动――《美丽中国・跨界科考》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发布会现场(授旗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前秘书长韩群力、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驻华代表朱春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李青文、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孟广芹以及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在京各大媒体50余人出席。 发布会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李青文介绍到:“《美丽中国 跨界科考》自2015年以来,以生态科考为切入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风土人情、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系统揭密、全景展示,不仅对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本地资源数据库、促进自然保护区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使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促进自然保护探索引入合作保护创新机制、绿色产业转型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报导,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以3年时间,成功繁育濒危物种“横斑玉斑蛇”,这种稀有的锦蛇曾有60多年不见踪迹,一度被认为已灭绝。同时,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自治县发现了曾被世界保护联盟列为野外灭绝的中国特有植物云南梧桐林。 横斑玉斑蛇最早的记录,是由美国生物学家史丹吉于1929年在四川雅安发现,命名为“横斑锦蛇”,因黄褐蛇身上有黑色环纹,学界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蛇”
本文摘要:中华秋沙鸭维护国际研讨会12月7日在湖南省常德市举办,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国涉及领域专家就中华秋沙鸭及其栖息地维护展开了研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在研讨会上说道,中华秋沙鸭是东亚特有种和IUCN红色名录濒临绝种物种,也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高度倚赖淡水生态系统,对生境变化十分脆弱,是环境身体健康的命令物种
专为小朋友打造的趣味中国地理百科书,将中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节日习俗等呈现在小读者眼前。 这是一套为小朋友打造的趣味中国地理百科书,全套共11本,通过绘本形式,以童趣的文字向小朋友展现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历史文化、建筑景观、节日习俗、自然地理、珍稀动植物等知识。 祖国有多大,用双脚去丈量
全校广大师生: 中国科博鱼官网入口(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晓君研究员和伍和启博士应邀为博鱼官网入口(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师生作学术报告,现将有关事项通 知如下 : 杨晓君,中国科博鱼官网入口(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昆 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雉类专家组成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鸟撞分会理事,云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云南省野生 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湿地保护等多个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西南地区鸟类分类区系、系统演化、生物地理、群落生态学及珍稀鸟类的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鹤类基金等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0余篇。 伍和启,博士,主要从事鸟类运动生态学、西南地区水鸟和鹤类等保护生物学研究。
科考结果显示,至2022年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的1012头相比,5年间数量增加了23.42%。长江的鱼类种类和资源量也在逐步恢复,重点水域监测到的鱼类从168种增加到193种 2023年2月15日,江西九江,科研人员对江豚进行体检。过去20年中,长江江豚曾出现明显的衰退
由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正准备将黄胸鹀由易危提升至濒危级别,我们将于11月2-3日举行“禾花雀大搜查”,以统计全港 (主要为新界北和西北部) 的黄胸鹀数量,此活动亦是响应国际鸟盟的“欢迎候鸟”活动。 各位鸟友: 黄胸鹀 (禾花雀)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皮书中即将由易危级别提升至濒危级别,情况令人担忧。为更了解黄胸鹀在香港的迁徙情况,我们将会在11月2-3日本周末举行“禾花雀大搜查”,鼓励鸟友在这两天到香港不同地区搜查黄胸鹀的踪影
科学家指出,若不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到本世纪末,46个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冰川中,近半将消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4月30日在期刊《地球的未来》发表的研究报告举例说,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维持现状,登上珠穆朗玛峰者在数十年内便会看到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观。 报告利用多种数据及先进模型分析,显示温室气体继续高排放下,到了2100年,46个有冰川的世界自然遗产中,21个所有的冰将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