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00123
本报讯(记者张蕾)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举行线上签约仪式,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与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博士代表双方,在线签署了关于空间信息技术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未来5年内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监测与评估、研究咨询、能力建设、信息共享、活动组织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全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郭华东指出,今年是《世界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也是HIST新10年发展的开局之年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凯朝)第三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承办,北京天坛艺术馆协办。 会议期间,来自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佛教界的50余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相关议题进行发言和探讨
近日,东亚儒家与董仲舒思想暨2016东亚人文学会第17届国际学术大会在河北衡水召开。会议由衡水学院、东亚人文学会、大丘史学会联合主办。来自日本、韩国十余所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国内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北京师范大学邀中外学者研讨“中西对话” 本报讯 时值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中西在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并召开了“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国际高端对话暨学术论坛,邀请到了包括“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法国当代思想家、巴黎第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 于连)等在内的20余名中外学者参加,共同探讨在急剧多变的全球化时代,如何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等时代命题。 在此次论坛国际高端对话部分,对话人成中英和朱利安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释形义之源,考音声之变——“2016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 近日,“2016年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承办。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共提交论文25篇
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李苑、齐芳)以“丝绸之路上的科技与文明”为主题,旨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山海经》关系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研讨会上特别推出了中外学者研究《山海经》的最新成果——论文集《〈山海经〉世界地理与中国远古文明》。书中提出,从世界地理角度而言,《山海经》地理路线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带一路”
日前,“百年辛亥”系列活动开讲仪式在上海图书馆多功能厅隆重举行。首讲嘉宾——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以“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为题,拉开了系列活动的序幕。葛教授从上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入手,畅谈上海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本报上海5月23日电 (记者曹玲娟)23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连环画创作第一期签约仪式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该创作工程为上海市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包括了绘画、雕塑、诗歌、动漫、舞台剧、影视剧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自年初启动以来,连环画创作成为该项创作工程的突破口。 “之所以选择从连环画创作入手,是因为这个传播载体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且受众面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