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张培成,药物化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传统功效的常用中草药物质基础及活性先导物的发现与合成。近年来,分别对灵芝,红花,红景天,甘草,山楂, 连翘,野菊花,苦参,虎杖,川芎,朱砂根,丁公藤等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000余种天然产物,其中500余种为新化合物,部分化合物不仅具有新颖的结构,而且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药理活性,具有开发前景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能放射化学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本实验室围绕国家核能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核科学技术前沿,针对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放射化学问题开展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核能放射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领域取得具有国际突出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提升我国核燃料循环和放射化学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放射化学学科人才和优秀研究团队。截止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以功能纳米材料与锕系元素分离、高温熔盐化学、锕系功能配合物合成与表征以及锕系计算化学为核心的研究方向?!昂四芟嚓P放射化学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中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之一。 核能放射化学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0余人,汇集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研究员2人,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人、青年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2人,研究助理2人,博士后3人,研究生18人,形成了一支富有蓬勃朝气的放射化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
深部C-O-H流体是地幔对流、部分熔融和深部物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介质,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行为机制的认识是地质过程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受限于实验手段和观测条件,目前对深部流体的的具体存在形式和组成还很有限。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段振豪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整合分子模拟数据和现有实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适用于上地幔条件的C-O-H流体通用型状态方程,可用于重现和预测不同深部C-O-H流体组分在宽广温度压力范围内的热力学性质,并利用其计算了克拉通深部环境下的流体组成
囊性包虫病(CE)是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细粒棘球绦虫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阿里地区是世界上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而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多态性尚不清楚
庞建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创新群体执行主任。主要从事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发病机制及降尿酸药物靶点及药物发现研究。建立了灵敏的同位素标记和膜电流改变的尿酸转运体功能筛选细胞模型和各种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与国内多所高校和企业合作设计和评价了多个系列成药性较好的降尿酸小分子化合物
张培成,药物化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传统功效的常用中草药物质基础及活性先导物的发现与合成。近年来,分别对灵芝,红花,红景天,甘草,山楂, 连翘,野菊花,苦参,虎杖,川芎,朱砂根,丁公藤等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000余种天然产物,其中500余种为新化合物,部分化合物不仅具有新颖的结构,而且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药理活性,具有开发前景
职业生涯:Mikolaj Knaflewski教授在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超过45年。他于1966年在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园艺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其后在该校园艺作物遗传育种系进行为期1年的实习。自1967年该校蔬菜系工作至2013年10月1日起荣休
贾延琳,男,1982年出生,工学博士,中南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热处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材料类专业认证专家,材料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秘书处成员。主要从事高性能有色金属和难熔金属的制备工艺、精细微观结构表征、相变晶体学、强化机制和相变机理研究
主要从事抗旱、耐盐碱育种及盐碱地生态恢复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重大科研计划(863计划)主持人。《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分子植物育种》World Applied Sciences Journal编委,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论坛计划(JSPS-AA计划)[日、中、泰]中方协调人,东京大学客员教授
本项目组在熔体与非晶的团簇结构方面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在相关的金属熔体与非晶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申请人与导师及学生编著了《金属熔体结构》(上交出版社,2004)和《金属非晶的晶化与服役性能》(化工出版社,2015)两书。关于变质剂对Al-Si合金熔体影响的工作被Materials Letters定为封面故事 (Materials Letters 44(2000) 54-58,被谷歌引用1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