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流圈
《地震求生记》 地球虽然是没有生命的无生物,但还是会像生物一样不断活动。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活动,或大气和海洋的循环等,这些活动可以说是证明地球有生命力的证据。如果地球像无生物一样不会进行动态活动的话,任何生命体都将无法在这里生存
虽然只是很简单的一些基本姿势,但是翻起来才发现我所知道“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会移动会发生碰撞分裂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完全不够用啊喂! 上地幔的岩石软流圈在板块运动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其实应该说软流圈起作用与整个地球结构是有关的,软流圈的运动就是地球结构造成的结果),岩石圈位于软流圈上方,如果将软流圈喻为传送带,那么岩石圈就是不大听话的行李,之所以不听话,那是因为岩石圈的运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传送带运动过程中,上边的行李会发生碰撞,各种捣乱=_= 小论:有三种意思,其中之一是古时吐蕃副相称谓。 𫍲(xiao,与小同音)闻浅说:小有名声,学识浅陋。
自然资源部近期发布了《2019年度国土资源、测绘、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公告》(2020年第6号),我所两项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分别是刘鹏举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埃迪卡拉系古生物群系统演化及其国际对比》和石玉若研究员主持的《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岩浆演化》。 《中国埃迪卡拉系古生物群系统演化及其国际对比》成果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将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在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埃迪卡拉纪早-中期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问题。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揭开了华南埃迪卡拉纪大型具刺疑源类组成面貌,填补了我国埃迪卡拉纪中期微体化石研究的空白;(2)首次建立华南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生物地层序列,引领并推动国际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3)提出华南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细化方案,为完善中国地层表做出重大贡献;(4)重塑动物系统树,证实“八臂仙母虫”为最早的多细胞动物,将栉水母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3000万年,提升了早期动物演化的理论
据《自然·地球科学》杂志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地壳下方发现了一层新的处于部分熔融状态的岩石层,有望为解释地球板块运动带来新思路。 领导这项研究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研究员花君临等人发现,这个岩石层位于地表下方约150公里以上,是软流圈的一部分,软流圈位于地幔上部。 此前,研究人员曾在类似的深度发现部分熔融岩层,但新研究发现的岩石层在全球广泛分布,位于该深度区间,并对它在地球板块运动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月球有怎样的内部结构,月球上的岩石圈有多厚,这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20世纪后半叶,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射了大量的月球探测器,特别是1969年-1976年,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和苏联月球探测计划的实施,使人类能够对月球的地质和构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并采回大量的月球岩石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今天,人们对月球的内部构造已经有了一个相当详细的了解
深部C-O-H流体是地幔对流、部分熔融和深部物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介质,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行为机制的认识是地质过程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受限于实验手段和观测条件,目前对深部流体的的具体存在形式和组成还很有限。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段振豪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整合分子模拟数据和现有实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适用于上地幔条件的C-O-H流体通用型状态方程,可用于重现和预测不同深部C-O-H流体组分在宽广温度压力范围内的热力学性质,并利用其计算了克拉通深部环境下的流体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