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俗
【原文】以净土之说,劝大智慧人,化导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净土之说,劝愚夫愚妇,化导亦易,因其胸无成见,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独是以其说告之吾辈读书人,却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肤浅套语,牢结于胸,故虽有至道而不欲闻,虽有良言而不欲听也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说, 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
心气十空行父母众,五甘露之净分表五空行父众,与其同俱之五气表五空行母众,如此,云何说气与界净分二者为“集界”,分别说之,是因之故。 何故为因?其于凡俗位,是生有漏身之齿、爪等,于道位之集界时,生禅定,故为因,于清净果位时,以界净分能生如虹无漏身相好庄严故为因。 你所有的气是集在哪里?告诉你,在眉心轮、在喉轮、在你的心轮、在你的脐轮
天骥独啸,晨鸡一鸣。 款: 世流先生。于右任
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为发扬佛陀人间佛教之精神,打造人间佛教研究、发展之交流平台,推动人间佛教与各知识领域及社会各界之对话。 本院荣誉教授、研究员认同人间佛教之理念,在公立大学或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担任副教授、教授,或国外大学、独立学院副教授、教授,或同等资格者及表现优异之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具特殊表现者。 《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传播与转型》(2014,人民出版社) 《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思维》(2003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201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国寺: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2004,巴蜀书社) 《东亚佛教视野下的华严思想研究》(2017,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禅学发微——以问题为中心的禅思想史研究》(2002,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2006,北京三联书店)
人既诞生,便不免于死亡;死亡彰显了人生的有限,是故,生死大事自来即是思想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诗人在自己逐渐衰老、或面临亲友逝世之际,秉持着善感的心灵,以敏锐的直觉去感知死亡的真相与本质;虽然,其触及的层面未必如哲人的玄思那般高远,但却更切近于凡俗之人真实的感受。因此,本文试就古诗十九首、陶诗、与盛唐诗来考察中国诗人对生死的关怀
倘若心中愿意,道路千千条。倘若心中不愿意,理由万万个。 其实,朋友也许就是这个样子:未必要什么天长地久,也未必时时见面联系
送礼可能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情,过去、现在、包括将来,基本不可避免。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礼尚往来”,礼品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承载着感情,寄托祝福。 礼品是社交的纽带,出门在外,无论上班创业,都难免不了人际往来,相互间赠送礼品,不仅可以联络感情,表达情谊,有时候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倘若心中愿意,道路千千条。倘若心中不愿意,理由万万个。 其实,朋友也许就是这个样子:未必要什么天长地久,也未必时时见面联系
送礼可能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情,过去、现在、包括将来,基本不可避免。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礼尚往来”,礼品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承载着感情,寄托祝福。 礼品是社交的纽带,出门在外,无论上班创业,都难免不了人际往来,相互间赠送礼品,不仅可以联络感情,表达情谊,有时候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