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工程
多肽及糖基衍生物产品在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利用代谢工程和重组蛋白表达技术,开发高效酶生物催化剂或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实现以淀粉或葡萄糖为原料廉价高效生产多种高附加值多糖及糖基衍生物产品。 类胡萝卜素产品由于其色泽鲜艳、抗氧化性强,在食品、医疗、化妆品等行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利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手段,构建一系列工程菌株,高效合成番茄红素、b-胡萝卜素、角黄素、虾青素等类胡萝卜素产品
9月3日下午,中金鹰和平发展基金会(CGE)执行理事长李柏青拜访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执行理事长李柏青表示CGE作为民间的公益慈善组织,坚持社会智库的定位,着眼于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创新解决社会治理问题并针对海南自贸港发展建设,崖州湾科技城,海南大健康医养体系等众多事项与邓子新院士展开了深入交流。 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对CGE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对CGE自成立以来的格局高、视野宽、定位准,在社会创新、生物科技、高新技术等课题方向上凝聚一批有共同理想和愿景的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与认可
平行多联生物反应器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多个样品进行连续或间断式研究,从而实现高通量的生物反应筛选。其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反应器和培养基。将反应器洗涤干净,加入适量的培养基,并根据实验要求添加适当量的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因子
主讲人简介:苏海锋,特聘研究员,从事一般工业固废处理,危险废弃物生物毒性,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途径工程等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基金、省部级基金10余项,以第一作者作者贡献人总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15篇一区期刊(中科院最新分区),12篇Top期刊,4篇10分以上文章,最高影响因子16.55,累计总共影响因子130左右。 主讲内容简介:长期以来研究者特别强调蛋白酶的高度专一性,而忽视另一面,即非专一性,或多功能性,或非天然催化活性
微生物电合成(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是微生物利用电能作为还原力将CO2、葡萄糖或其它底物还原合成为各种化学品的过程,其系统包括阳极(对电极)、参比电极和阴极(工作电极)。阴极电子在细胞内被转化为还原当量,为胞内CO2的固定、富马酸还原转化丁二酸等提供还原力。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严峻,微生物电合成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物固碳技术,成为当今研究热点
mLife创刊会暨微生物学前沿论坛: 院士领衔报告[2022.02.20] 会议预告|后疫情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2020年中国科学院京区生命科学焦点创新研究生论坛[2020.12.03] 微生物遗传前沿交叉云端论坛通知[2020.09.18] 2020种群遗传学与基因组学高级培训班(第二期)[2020.08.21] 微生物前沿科学报告 :从天然产物化学到肠道微生物组[2020.06.04] 关于举办“2020年第二次年度生物安全培训班”的通知[2020.06.02] 关于举办“2019年11月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的通知[2019.11.12] 2019种群遗传学与基因组学高级培训班 -第一轮会议通知[2019.08.28] 全球生物经济峰会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在188宝金博8766召开[2019.03.18]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2018年度学术年会[2019.01.28]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成立10周年战略研讨会成功举行[2019.01.07]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冬季青年学术论坛[2019.01.0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2018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2018.12.21]
时 间:2017年4月14日下午4:30-6:00 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副主任,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师范大学药用植物生物工程实验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方向负责人,教育部“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主要从事药用植物代谢工程及中药资源生物技术等研究,在组培快繁、基因发掘、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功能鉴定,成分分析及代谢调控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优青”项目在内的20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等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如《Metabolic Engineering》等上公开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他引近1000次,h-index为20),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曾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交流20多次,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包括省级特等奖及国家级二等奖等在内的奖励共10项
编辑:郎涛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访问次数: 3-羟基丙酸(3-Hydroxypropionic acid),是一种C3化合物,是12种高附加值平台化合物之一(Top 3),广泛应用于医药中间体以及食品添加剂等领域。据估计,2025年,全球3-羟基丙酸的市场需求量将达100亿美元。数十年来,尽管研究人员致力于转化生物柴油产业废弃物甘油合成3-羟基丙酸,但现有工艺仍达不到大规模商业化的要求
报告人简介: 2011年毕业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获得系统生物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酿酒酵母中碳源和能量代谢网络的调控。随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课题为癌细胞的中心代谢途径及肿瘤分子标志物。2014年开始作为研究员加入丹麦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的诺和诺德基金会生物可持续性研究中心(Novo Nordisk Foundation Center for Biosustainability)以及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BioInnovation Institute),主导酵母的合成生物学元器件开发,转录因子类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及其在植物天然产物代谢工程领域的应用
12月6日下午,应海洋资源与环境学院邀请,江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堵国成教授来校在东海厅作“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实现化妆品原料的绿色生物制造”的主题报告。会议由王淑军院长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80多人聆听了报告。 开户送体验金赢100可提款在主题报告中,堵国成教授首先提出,许多目前市场急需的化妆品原料,化学合成法合成路径长、条件复杂、产品得率低、环境污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