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村
相对于生活水平同步和知识水平同步而言,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收入水平和发达地区同步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西部开发10年可成的最终目的,同样是检验西部开发10年可成的重要标志。收入水平同步,不仅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各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在这三个同步中,知识教育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强盛的大问题,也是彻底改变西部贫困落后最根本的解决方法,不依靠知识的力量,只依靠资金技术的投入,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党旗所指心之所向 振奋人心真抓实干——驻西定乡曼马村民委员会强边固防工作队简报[2022](第31期) 2022年12月9日,州二十大宣讲团讲师,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学新率队在西定乡曼马村宣讲了二十大精神,把二十大精神宣传到祖国抵边村寨,让党的光辉照耀边疆。 黄学新同志旁征博引,结合曼马实际,从人与自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规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以农村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专业人才不足、乡村治理不完善等问题为抓手,着力加强农业农村短板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黄学新强调,曼马山区发展做项目规划是关键,农村美农业强要突出项目引导产业发展,始终把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坚持遵守自然环境,以甘蔗为主产业,探索新产业,抓好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新华社兰州,9月15日电标题:博u三世的“变化” 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屋顶照进温暖的高纪青“仓家乐”小院子。大约中午,高吉庆匆匆进出定居并进餐的游客。他一直向每个人介绍当地景点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始建于1958年,现有经营面积28.3万亩(其中生态林5.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07.4万立方米,年生产木材2.5~3万立方米,年收入约3000万元。五一林场场部位于福建省漳平市城关,经营区跨越漳平市6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分别与泉州、漳州、三明三个地区接壤。林场现有职工总数175人,其中事业编制94人,企业合同制职工81人,属于差额拨补性质的事业单位
相对于生活水平同步和知识水平同步而言,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收入水平和发达地区同步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西部开发10年可成的最终目的,同样是检验西部开发10年可成的重要标志。收入水平同步,不仅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各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在这三个同步中,知识教育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强盛的大问题,也是彻底改变西部贫困落后最根本的解决方法,不依靠知识的力量,只依靠资金技术的投入,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漳州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全市组织开展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农村党建“三级联创”、“家园清洁行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绿色小康村”及“平安家园”等等系列创建活动。近年来,市文明委为进一步找准载体,巩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在全市又开展了“文明和谐示范村”创建活动。最近,笔者分别深入到龙文区、龙海市、东山县、云霄县等乡村采访,感受了龙江大地的文明气息
开兴村距天堂集镇1.3公里,是与天堂村邻近的村,全村辖6个村民组166户605人,现有耕地面积471.67亩,其中田233.38亩,土238.39亩,拥有林地面积270亩,境内有初小一所,在校学生42人,外出务工人员194人。 开兴村6个村民组主要分布在坪坝、会土两个自然村寨,均座落天公路沿线,天堂至沙子坡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开兴村是我镇烤烟生产基地,每年种植200亩以上,还主要盛产水稻、玉米、洋芋等农作物
新华社兰州,9月15日电标题:博u三世的“变化” 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屋顶照进温暖的高纪青“仓家乐”小院子。大约中午,高吉庆匆匆进出定居并进餐的游客。他一直向每个人介绍当地景点
摘要:近日,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印发《关于命名第四批全省民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的决定》(云民宗发〔2022〕48号)(以下简称《决定》),腾冲市民宗局、明光镇等7家单位获得示范单位命名。具体名单为: 腾冲市明光镇 腾冲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腾冲市猴桥镇 近日,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印发《关于命名第四批全省民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的决定》(云民宗发〔2022〕48号)(以下简称《决定》),腾冲市民宗局、明光镇等7家单位获得示范单位命名。具体名单为: 近年来,腾冲市按照民族工作“1349”总体思路,全市上下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创建为主要抓手,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可喜成果
山泉镇桃源村位于老成渝路26公里处是川西坝子水蜜桃发源地,“中国桃花诗村”的所在地;是全国十佳小康村、省级文明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桃花故里的核心景区所在地。是龙泉驿区创建省级生态区打造的重点生态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6.62平方公里,耕地2227.5亩,15个村民小组,人口2810人,农户861户。近年来,桃源村为了更好的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展开工作,加大交通、文化、环境卫生、饮用水水源等基础建设力度,从2007年到2013年间分别对村内公路沿线50余户农房进行了立面风貌改造,新建了村民健身广场两处、综合文化站1个、桃文化陈列馆1个、生态健身游步道6条(2万余米),多功能广场3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6个、打造景观景点10余处、公共厕所7座(星级厕所2座、生态厕所3座)、日处理污水300吨集中处理站1处以及村内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生态绿化、安全饮用水工程等(村内绿化覆盖率达到81.3%),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优化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文明整洁有序的新农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