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垦
兰博入校园-泰厉害了雅(2场) 数百年来,泰雅族人的足迹散布在整个台湾中北部山区,沿着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主要河川两旁的阶地,建立了无数部落,而世居宜兰的族群中,除了汉人、平埔族噶玛兰人,当然也包括分布于海拔500~2000米山区的泰雅族。泰雅祖先以深奥语言传唱下来的古训,成为他们的信仰与力量,教导他们要像野草般向四处扩展,在数百年的拓垦岁月中,以土地维系着族群命脉传承,因此土地是大地之母,提供其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来源,更是代代相传口述历史之灵魂。在历史传说、信仰祭仪等的部落文化及族群认同、族群之凝聚,无一不是以土地連结,而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来看看泰雅族是如何与自然互动,展现他们的生活哲学
本校创校于日治时期大正元年 (1912),已有百年以上校史,校址位于台南市大内区,北与六甲区为邻,西与官田区、善化区为界,南接山上区,东以乌山岭与玉井、楠西区相交,曾文溪蜿蜒曲折流经本区,是山区与嘉南平原的交界,于后则有群山环绕,曾是大武垄社、西拉雅四大社以及噍吧年社的迁徙之地,后为四大社的平埔族迁移至此,而汉人在大内的拓垦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杨氏家族中沿着曾文溪上行,到石仔濑登陆,开展了本区的发展,现仍保有许多传统的风土民情及人文历史的足迹。如大武垅公廨、杨家古厝、大内神社遗址等。 本系统仅供讯息揭露,地点使用相关法规(都计、建管、消防等法令规定)系属各主管机关权责,与本系统无涉
台江国家公园管理处为让民众体验园区特有的湿地生态与人文历史,与台南社区大学等在地NGO团队自2012年起开始携手合作办理台江夜行活动。一起用双脚走入台江土地,用最能亲近土地的方式――走路,认识台江,认识在地社区聚落及参访大庙庄社,也认识在地历史与生活故事。 “2022台江夜行”活动于111年10月29日办理,当天午后从台江处出发,首先沿着四草湖水岸绿道步行至大众庙,并搭乘管筏探访四草湖红树林及认识潮间带动植物,紧接着行经四草社区,踏上神秘又迷人的北汕尾沙滩往北,傍著浪潮声纵走至鹿耳门溪口后,继续往东沿着鹿耳门溪至祀奉国姓爷郑成功的镇门宫稍作休息,再往庇佑海民的妈祖天后宫,补充能量后,经北汕尾路一鼓作气回到管理处,最后在台江处颁发完走证书
青山绿水的大内,在平埔族与汉人的拓垦下,形成了今天自然、文化、产业地景都极为丰富的形貌。 平埔族的拓垦-西拉雅社四大社的目加溜湾社(现址在善化市街)有三个支社,其中之一的“新社仔”大约在公元1565年沿曾文溪而上,侵入大武垄社故地的内霄里、拔马二社,并分布于本区今日的头社、呜头、大山脚、烧灰、竹围等地都可发现供奉阿立祖(平埔族西拉雅社的守护神)的公廨,其中呜头、篾仔脚等地的公廨系由头社公廨公,出祭祀仪式、日期、阿立祖(头社的祀神)传说都和头社相同,实为本区珍贵的文化资产。 汉人在大内的拓垦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杨氏家族有九位兄弟,其中的六位兄弟(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九)随杨氏宗亲来台拓垦,最早从沤汪溪口登陆,同行的其他杨姓宗亲在萧垄(今佳里镇)拓垦,杨氏六兄弟则继续沿着湾里溪(今曾文溪)上行,到现今的石仔濑登陆,老大至老五在现今的内庄垦植,老九则在现今的石仔濑开垦
数百年来,泰雅族人的足迹散布在整个台湾中北部山区,沿着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主要河川两旁的阶地,建立了无数部落,而世居宜兰的族群中,除了汉人、平埔族噶玛兰人,当然也包括分布于海拔500~2000米山区的泰雅族。泰雅祖先以深奥语言传唱下来的古训,成为他们的信仰与力量,教导他们要像野草般向四处扩展,在数百年的拓垦岁月中,以土地维系着族群命脉传承,因此土地是大地之母,提供其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来源,更是代代相传口述历史之灵魂。在历史传说、信仰祭仪等的部落文化及族群认同、族群之凝聚,无一不是以土地連结,而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来看看泰雅族是如何与自然互动,展现他们的生活哲学
是淡兰古道南路的其中一段,为淡水厅(台北)至噶玛兰(宜兰)的运输道路,清咸丰、同治年间随移民向坪林内陆拓垦而成,沿新店溪、景美溪往深坑,越过石碇、坪林后往石牌、头城至礁溪,与北宜公路多段重叠,又称“北宜古道”。日治时期兴建公路,古道荒废,唯石牌至礁溪一段保存最完整,由礁溪乡公所整复并命名“跑马古道”。 有一个特别的植物园,每天只开放有限名额入园参观,每年还要休园一个月,让园区休养生息
数百年来,泰雅族人的足迹散布在整个台湾中北部山区,沿着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主要河川两旁的阶地,建立了无数部落,而世居宜兰的族群中,除了汉人、平埔族噶玛兰人,当然也包括分布于海拔500~2000米山区的泰雅族。泰雅祖先以深奥语言传唱下来的古训,成为他们的信仰与力量,教导他们要像野草般向四处扩展,在数百年的拓垦岁月中,以土地维系着族群命脉传承,因此土地是大地之母,提供其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来源,更是代代相传口述历史之灵魂。在历史传说、信仰祭仪等的部落文化及族群认同、族群之凝聚,无一不是以土地連结,而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来看看泰雅族是如何与自然互动,展现他们的生活哲学
北埔原名“竹北一堡南兴庄”,是清代客家人、闽人、及官方联手开垦的基地,也是台湾闽粤族群合作的典范。由于这样特殊的武装移民背景加上客家色彩,形成与众不同的聚落文化。 北埔老街基于拓垦防卫目的,故住屋十分紧密,短短老街座落一级古迹金广福公馆、姜家天水堂、姜阿新故宅,还有三级古迹慈天宫,这些著名景点及传统建筑、城门、客家老厝及曲折的巷道等,让古迹呈现昔日美丽风华
埔盐乡位于彰化县中央略偏西的位置,东与大村乡、秀水乡邻接,西隔旧浊水溪与二林镇及芳苑相望,南接溪湖镇,北与福兴乡为界、埔盐乡打廉村与埔心乡交界。全乡均为平原地形,气候温和,土壤相当肥沃,耕地占总面积62.2%,以农立乡,农业为最主要经济型态,总面积为38.6081平方公里,共区分为22村,未开发前为一片满目荒野的草原地,为平埔族“巴布萨族”马芝遴社的居住地区,约在三百多年前,先民由福建泉州来到本乡拓垦,只见当时地面被耐盐分植物“蒲盐菁”所覆盖,冬天时寒冷且干燥,盐分随着水分上升至地面,呈现遍野白茫茫的独特景象,因此将地名取为“埔盐”。 埔盐乡一带往昔属平埔族巴布萨族(Babuza)马芝遴社社域,今仍留有“番童埔”(永平村)之古地名
建立沿革: 紫竹寺主祀观音佛祖,原属聚落中郭、林二姓之家族神明,早年当地林姓先民携奉观音与郭姓先民迎奉妈祖渡海来台,抵台初时因拓垦居无定所,嗣后,其后代子孙定居于龙船窝庄,神明遂随之入庄。 最初,两尊神明分别由林姓与郭姓供奉,后因信徒日增,为求祭祀之便,在信众商议下,建坛将两尊神明合祀,名为“龙船岩”。 民国65年(1976),由于原坛宇老旧不堪,信徒遂发起重建,并依神明旨意于现址重建,于民国69年(1980)竣工,并更名为“龙船紫竹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