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
从左镇人到平埔族,从李家古厝到噶玛噶居寺。有考古遗迹,有文化古迹,古厝的繁华或许会沉默,但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恩和怀念。百年的历史坐落在这个美丽的社区,鲜少人至,其神秘之处自然不可言喻
善化区位于台南市东北方约二十 公里其发展自古即以农业为主基于其地理位置北面自曾文溪起南迄新市之乡街止在此广大的之农业发展平原中具有纵贯铁公路通过之交通便利加以农 村所需之各项服务设施在此渐趋集中设置随人口之增加农产品集散交易演变而成之商业机能本地区逐由最初之农业聚落逐渐发展成为今日之乡街中心不仅成 为善化区治所在地且成为邻近各农村中心地方性社、经、文化及商业服务中心。 根据‘南瀛采风’:善化区在荷兰时代叫‘目加溜湾社’因在湾里溪旁故清朝时称台南府安平县湾里街设‘巡司’统辖。日治时期实施民政改为‘台南 县湾里办务署’
青山绿水的大内,在平埔族与汉人的拓垦下,形成了今天自然、文化、产业地景都极为丰富的形貌。 平埔族的拓垦-西拉雅社四大社的目加溜湾社(现址在善化市街)有三个支社,其中之一的“新社仔”大约在公元1565年沿曾文溪而上,侵入大武垄社故地的内霄里、拔马二社,并分布于本区今日的头社、呜头、大山脚、烧灰、竹围等地都可发现供奉阿立祖(平埔族西拉雅社的守护神)的公廨,其中呜头、篾仔脚等地的公廨系由头社公廨公,出祭祀仪式、日期、阿立祖(头社的祀神)传说都和头社相同,实为本区珍贵的文化资产。 汉人在大内的拓垦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杨氏家族有九位兄弟,其中的六位兄弟(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九)随杨氏宗亲来台拓垦,最早从沤汪溪口登陆,同行的其他杨姓宗亲在萧垄(今佳里镇)拓垦,杨氏六兄弟则继续沿着湾里溪(今曾文溪)上行,到现今的石仔濑登陆,老大至老五在现今的内庄垦植,老九则在现今的石仔濑开垦
原本是满布樟木、老榕、相思树的丛林,林中栖息大群的猴子,平埔族语称猴子为“老懂”,后来的汉人沿用这个发音,便是“罗东”地名的由来。罗东不仅为宜兰最繁华的小镇,同时融合了原住民文化及汉文化,具历史文化意义。罗东林业文化园区位于罗东市区附近,为太平山林场开发时期“罗东出张所”旧址,保留旧有日式建物及产业遗址,充满着林业文化的氛围,园区内的竹林车站,为昔日罗东林铁起讫站,历史设施保留完整,车站可见昔日铁道、火车、清洗台、储木池、卸木平台及当时的工宿舍等,结合了休闲、教育及文化等多项功能,是为休闲生态的好去处
武荖坑以一年一度的绿色博览会而闻名。而谈到武荖坑,就必须先说到武荖溪。 武荖溪位于宜兰县冬山乡和苏澳镇的交界处,是由东、西两股溪水汇流而成,全程约24公里
数百年来,泰雅族人的足迹散布在整个台湾中北部山区,沿着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主要河川两旁的阶地,建立了无数部落,而世居宜兰的族群中,除了汉人、平埔族噶玛兰人,当然也包括分布于海拔500~2000米山区的泰雅族。泰雅祖先以深奥语言传唱下来的古训,成为他们的信仰与力量,教导他们要像野草般向四处扩展,在数百年的拓垦岁月中,以土地维系着族群命脉传承,因此土地是大地之母,提供其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来源,更是代代相传口述历史之灵魂。在历史传说、信仰祭仪等的部落文化及族群认同、族群之凝聚,无一不是以土地連结,而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来看看泰雅族是如何与自然互动,展现他们的生活哲学
您的浏览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语法,但没关系,这里的JavaScript语法并不会影响到内容的陈述, 如需要选择字级大小,IE6请利用键盘按住ALT键+ V → X → (G)最大(L)较大(M)中(S)较小(A)小,来选择适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浏览器则可利用键盘 Ctrl + (+)放大(-)缩小来改变字号,如需要回到上一页可使用浏览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键(←) 快速键功能,打印可使用浏览器提供的(Ctrl+P)功能;如需观看新闻内容或是申请表单下载,建议您由more页进入并选取符合您之相关资讯内容 本区位处于高雄市的东北部,在清光绪二十七年以前,本地被称为楠梓仙;自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即光绪二十七年(西元一九○一年),才开始称呼为杉林。北接甲仙区,东连六龟区,南接美浓区、旗山区,西邻内门区,西北连台南市南化区,全区有旗山溪(楠梓仙溪)纵向贯穿,孕育出肥沃的土地,此地的居民也从平埔族发展成为客家、闽南等等各民族的人在此,但其中以客家人数量较多,家家聚落由北向南依序是集来、新庄、上平、月眉、大爱、月美、木梓及杉林等聚落。 许多与生活有关的历史文物,值得珍惜保存,如珠宝盒、手镯、石臼、发簪、粿印、蒸笼、蛙篓、牛轭、蓑衣、水瓢等等等古早农家的用品;都是生活点滴的写证,象征着杉林区的客家文化永久流传
草岭古道是一条连接贡寮区远望坑与宜兰县头城镇大里山区的步道,属淡兰古道一部分,亦为目前仅存的路段之一,“草岭”之名得自海拔较高处道旁山岭芒草生长茂盛,几乎不存其余树种。古道长约8.5公里,途中有雄镇蛮烟碑、虎字碑等古迹,于垭口及宜兰县部分可远望龟山岛。在失去运输用途后,古道近年来已成为热门景点,目前由交通部观光局东北角暨宜兰海岸国家风景区负责经营管理⋯
蕃社岭古道全长约2公里,由顶社的赤涂崎溪畔开始,经过社底老树旁的小路,蜿蜒上山,越过蕃社岭(今第一与统帅两座高尔夫球场交界处)到达营盘坑,最后终止于南崁的五福宫附近。 它代表着平埔族时期“南崁四社”之间往来的见证,也是早期步行到南崁的必经之路,可说是许多坑子村民共同的记忆,尽管曾经因为联外道路以及客运路线的开通而消失在荒烟漫草之中,但在社区义工的重建之下,再度展现出昔日的风采。 坑子里境内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建筑的古厝、农村生活型态、传统手工艺及自然景观,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芦竹区的后花园”,特别制作社区导览地图,希望透过导览地图的指引,让游客能更深入了解社区各个景点的位置及历史
“安定”昔为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湾社属社“直加弄社”的旧地,明郑时期汉人沿台江内海在犁头标社(亦为目加溜湾社属社,在今安定村领寄东边)开拓湾港,至清初仍为“台江”的渡头,其时,小舢板船到此载五谷、糖、等货物,海水入至木栅仔止,港口甚阔。 “直加弄”(TACKALAN)为平埔族西拉雅族平埔语,其原意为“干草港”,今大部分属台南县安定乡,小部分属善化镇,当台江尚未陆浮之前“直加弄”系一渔港,而“台江”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七月,因曾文溪(原名湾里溪)泛滥而于本乡苏厝甲西边冲缺溪岸改道,注入大量泥沙,将“台江”陆续填平,“直加弄”遂失渔港功能,变成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