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
时逢中国***建党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等联合主办的“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于近日在青海美术馆展出。 “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从酝酿选题编写脚本开始,历时2年筹备,集中了1000张画作,白描、工笔、写意、素描、水彩、油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和不同艺术流派风格丰富多彩,以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为创作母题,从先秦到清末民初的众多典籍中取材,邀请103位优秀连环画画家进行创作,其中既有冯远、查加伍等几十位连环画名家,运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连环画,以新时代优秀画家之笔,向世界人民描绘并展现中国经典故事,是中国美术界数十年来第一次举全国之力、汇画界精英的高水平的大型连环画创作,不啻为当代连环画鉴赏大观,堪称全国优秀连环画创作的视觉盛宴。 展览分“政道篇”“明德篇”“笃行篇”三个篇章,共计1030幅作品
盟发改委“学习强国”周标兵诵读《***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用典活动(第一期) 用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深入理解《***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总书记重要著作的深刻云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见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打造书香校园,现面向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公开征集楹联内容,具体如下: 本次征集内容包括一号教学楼、中继亭(八角亭)楹联,景观亭亭名和楹联。 景观亭亭名和楹联分布:南湖东亭、中亭、西亭,南湖小筑西亭、月季园南亭、特区楼南亭、彩旗广场东北角亭、招办楼东亭。 1.作品应充分考虑建筑类型、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因素,展现学校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
近日,我院吕辛福副教授在《汉籍与汉学》2022年第1辑发表文章,文章题为《海陶玮英译<陶潜诗集>的新变与影响》。 文章指出,二战后50年代开始,北美汉学界对陶渊明诗文的翻译研究迎来高潮,先后有多部陶诗全译本出现,在这些全译本中,汉学家海陶玮所译《陶潜诗集》成就突出,成为西方英语世界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海陶玮的陶潜研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翻译的陶诗更加贴近陶潜原意,比之前译文更为准确;他除了采用中西融合的方式研究陶诗外,还注重以译评结合的形式揭示陶诗用典,在翻译的准确性与理解的深刻性方面,都使陶渊明诗文的英译传播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正> 清谈玄说堪为魏晋士大夫的一代风尚。为此他们惨澹经营在言谈的内容和方式上倾注了大量精力终于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笔独特的语言艺术遗产。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曾在这一方面作了大量的记录
卡莱尔在19世纪振聋发聩的正义之声不仅是为英国民族的振兴而发,更是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他对人类文明的忧思、对人类终极幸福的预示,显示了他不仅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智者,站在未来之世界看,更是一位跨时代的思想启迪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这两种能力,无愧于他“为后代而活着”的先知的称号
设计理念: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徽以红色为主色,既象征着红色基因的传承,又承载着学院师生在新时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昂扬激情。 院徽主体部分由双环与“GSM”组成,上半环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文名称,下半环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英文名称。其中,作为核心部分的“GSM”整体造型呈现为一本打开的书
海滨,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长期潜心于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后出版专编著5部,在《中华文史论丛》《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近年来,海滨受海南省社科联委派,担任“跟着总书记学经典——《***用典》进校园”首席主讲;担任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故事》嘉宾,录制“海南九大宝藏”、“三十芳华再出发”、“海南姓氏文化专题”、“解放军登陆海南”、“博物馆奇妙夜”等近百期《海南故事》重大选题;担纲主讲电视专题片《激活优秀传统文化 聚力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的苏东坡和苏东坡的海南》《千年书院行》等;在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首次创意并成功进行了“白也诗无敌”大型跨年脱口秀直播(2018-2019);受海口市委宣传部和琼山区委宣传部及旅文局委托,为海口文化地标“明昌塔”创作《琼州第一塔记》;2020年6月16日,由海滨教授与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播林溪对谈的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广播节目《南海月明》在“学习强国”平台正式推出
七八十年代,香港诗人一方面摆脱了五六十年代政治意识形态的羁绊,把创作题材大大解放开来,另一方面又突破五六十年代“传统”与“现代”对立的观念,在技巧上活用传统诗歌的种种手法。当时,不同年代的诗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对“传统诗歌”作过不同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便是企图较有系统地把这段时期诗人所曾作出的努力,加以整理、描述
汤显祖的戏曲家身份为后人津津乐道,而其诗人身份却淹没不彰,较少为人注意。而事实上,汤显祖的诗歌在创作数量和艺术成就两方面皆颇为可观。汤显祖现存诗歌中,有两组悼亡长子汤士蘧的诗歌比较独特,体现了哀恸忏悔的悲情父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