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韩国乐金化学(LG Chem)因应中国电动车与电子设备电池需求增加,计划对中国南京两座电池厂进行扩厂,预计到 2020 年将投入 10.7 亿美元(约 1.2 兆韩圜)。 按照计划,有 6 千万韩圜投资预算将用于扩充电动车用的电池产能,另一半则用于增加圆柱型电池产能,这类电池主要用于电子装置,但也能应用在轻型电动脚踏车与滑板车以及无线吸尘器。(koreaherald.com) 根据 B3 Intelligence 数据分析公司,2019 年全球圆柱型电池需求将来到 60 亿单位,为 2015 年的 2.6 倍,期间平均年增 27%
各相关学科师生: 学校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刘忠文教授莅临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专题报告。欢迎感兴趣的师生踊跃参加! 报告题目:“二氧化碳作为弱氧化剂利用的反应机理及高效催化剂” 报告时间: 2019年12月5日下午15:00-17:00 刘忠文,男,1968年生,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陕西省合成气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工学会超临界流体技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工业催化》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张培成,药物化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传统功效的常用中草药物质基础及活性先导物的发现与合成。近年来,分别对灵芝,红花,红景天,甘草,山楂, 连翘,野菊花,苦参,虎杖,川芎,朱砂根,丁公藤等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000余种天然产物,其中500余种为新化合物,部分化合物不仅具有新颖的结构,而且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药理活性,具有开发前景
史林启,博士,教授,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河北保定清苑县人。 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联系人在国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Acc. Chem. Res., Angew. Chem.In. Ed.等,出版专著2部(参编),授权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项目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纳米重大专项(973)一项
2003年,升月公司扎根于具有先进商业文明的广州,为了提升升月公司的服务品质,升月公司分别在中国不同地域成立分公司,组建不同的服务小组,开展近距离的服务。 2004年12月,深圳富士来化工有限公司,扎根于深圳华南城。 2007年3月,白云区升月化妆品经营部,扎根于广州白云区夏茅化妆品市场
1998年至2003年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5年在韩国Korea University有机光电材料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7年在韩国LG Chem Research Park从事TFT-LCD用液晶取向剂的研发工作,2007年以“团队行动”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被聘为研究员,负责“特种树脂及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团队。入选浙江省2007年度“钱江人才”计划支持,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获得2009年度国家留学人员择优资助。先后主持完成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其中自主研发的低成本热塑性聚酰亚胺小试技术成功转移给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双方正在进行中试研究和产业化实施
逆变器将直流(DC)电转换为交流(AC)电,并且通常是离网和并网太阳能系统的中心组件(除非您的太阳能系统仅运行直流电)。 交流电是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电力类型。 太阳能电池板和大多数小型风力发电机产生直流电
1. 开发并拓展GPU加速高性能多尺度模拟软件:自主研发的GALAMOST软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使用,目前已成为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国际主流软件之一。国际国内同行利用该软件开展的研究工作已经在JACS、Angew. Chem.、Science Advances、ACS Nano、Macromolecules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2. 高分子多层次结构调控及动力学机制:发展高分子链以及高分子胶体的粗粒化模型和相应的模拟方法,阐明高分子以及高分子胶体多层次聚集态结构的形成与调控机制,为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尹梅贞教授课题组合成出一种在紫外光下稳定不开环的螺吡喃化合物,然后巧妙地将这种难开环的螺吡喃与γ环糊精做成主客体系统。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将螺吡喃与γ环糊精形成1:1的主客体分子系统后,在一定条件下组装形成一维的微晶核,最终制备螺吡喃-环糊精固体材料。该主客体系统通过加入γ环糊精增大系统的氢键作用力,促使难开环的螺吡喃在紫外光照射下变得容易开环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血液内科疾病的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和实体肿瘤,目前主要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致力于血液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调控、血液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免疫学机制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血液内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第一人医院院管优秀科技人才。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作为广州市卫生局重点专科骨干人才赴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从事Th17细胞的发育调控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血液内科疾病的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和实体肿瘤,目前主要从事血液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致力于血液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调控、血液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免疫学机制、白血病耐药基因的筛选及逆转耐药对策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受聘于《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医学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广州医学院学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特约审稿人和执行编委,广州市医学会血液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J Biol Chem”、 “Cell Immunol”、“Nature Communication”等SCI收录学术论文5篇,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20篇,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和广州市科技攻关等各类科技项目9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