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2004和2009年于湖南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0-2012年于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所工作至今,期间于加拿大Trent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分析化学,在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及溯源技术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工作
唐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甘肃省领军人才。现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蒋华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和陈凯先院士。 蒋华良院士长期致力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他通过生物学、化学、数理科学和计算信息科学等多必赢的交叉,开展原创药物研究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药物靶标调控机制等研究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固废资源化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有机固废处理过程控制与湿地修复应用、环境传感监测等研究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政策与制度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信息 财务-资产-收费信息 人事师资信息 教学质量信息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学风建设信息 学位、学科信息 对外交流与合作 其他 讲座时间:2023年1月9日 上午9:00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817-256-498 赵俊伟,毕业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导,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化学会理事,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宝钢教育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多金属氧簇功能材料的发 光及光学传感、电化学生物识别器件和抗癌药物活性等 方面的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Coord. Chem. Rev.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被引用次数近9000余次,H因子4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项等17项,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
生物体利用金属酶活化氧气完成新陈代谢的氧化。受此启发,科研人员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仿生催化氧化反应体系。其中,基于非血红酶(牛磺酸双加氧酶、甲烷单加氧酶等)活性中心结构构建的四氮铁、锰配合物在羧酸辅助下活化H2O2,实现了对C=C键和C-H键的高效选择性氧化
克劳斯·米伦(Klaus Müllen)教授身兼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欧洲科学院院士,担任《美国化学会志》第一位外籍副主编,是享誉国际的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Müllen教授于1972年获得Basel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作为Director加入德国马普学会,致力于高分子碳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近红外吸收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质,如对应的吸收区域位于生物窗口、能将光能转换成热能等,被广泛的应用于肿瘤的光声造影和光热治疗。但是普通的近红外吸收材料作为光声造影剂或者光热治疗试剂,容易被除肿瘤外的其他组织器官截留,在正常组织会呈现出影像信号,同时治疗过程中也会给正常组织带来创伤。而将分子影像、微创治疗以及肿瘤微环境有机结合的智能诊疗一体化技术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肿瘤诊断的精准度和降低治疗的副作用
江俊麟,女,1975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湘雅药学院药理学系副主任。1997年7月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2年7月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获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3月-2009年6月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攻血管发育学。2009年9月获中南大学“升华育英”计划首批资助
6月16日上午,由泰安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肥城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泰安市2015新材料产业校(院)地合作对接交流会在肥城市宝盛大酒店召开。我校化工学院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盖利刚教授与肥城市新兴产业园区签订“纳米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及生产”项目转化协议。学校科技处、化工学院负责人参加对接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