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王明良 深圳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1)发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药物分子设计方法和基于靶标的药物分子设计;(2)对成功设计的药物分子进行合成和生物活性测试
邱化玉,1963年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省“151”人才第一层次。 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有机元素化学、功能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型有机硅化合物和聚合物、具有光电性能的有机功能分子和聚合物、OLED和有机高分子光伏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已在J.Am.Chem.Soc. Adv. Mater. Adv.Opt.Mater. Chem. Com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他引3200余次,H因子34
9月2日消息,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太阳能电池板领域确立主导地位后,中国能源企业正在进军日本的蓄电池市场,扩大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电动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将于2021年开始为工厂和发电厂销售蓄电池,全球汽车电池领头羊宁德时代(CATL)则计划从明年开始为住宅和企业提供低价蓄电池。 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占据全球太阳能电池板市场高达70%的份额
硫黄单体在世界火山地带普遍存在,由于该物质从公元前就被人发现,因此没有特定的发现者。去过温泉人都知道,温泉附近会有臭鸡蛋的味道,那就是硫磺或者硫化合物的气味。 硫有许多同素异形体,如斜方硫,单斜硫和橡胶硫
5月24日(周四)下午在梁林校区1号楼506学术报告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道勇来我院作题为《具有复杂结构的单分子组装体的精确构筑》的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2011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第二获奖人),担任《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化学通报》编委。1991年和199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分别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李微,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化学基地班,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时还获得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第二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张铁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士(1994-1998),吉林大学有机化学博士(1998-2003)
张培成,药物化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传统功效的常用中草药物质基础及活性先导物的发现与合成。近年来,分别对灵芝,红花,红景天,甘草,山楂, 连翘,野菊花,苦参,虎杖,川芎,朱砂根,丁公藤等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000余种天然产物,其中500余种为新化合物,部分化合物不仅具有新颖的结构,而且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药理活性,具有开发前景
1998年至2003年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5年在韩国Korea University有机光电材料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7年在韩国LG Chem Research Park从事TFT-LCD用液晶取向剂的研发工作,2007年以“团队行动”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被聘为研究员,负责“特种树脂及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团队。入选浙江省2007年度“钱江人才”计划支持,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获得2009年度国家留学人员择优资助。先后主持完成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其中自主研发的低成本热塑性聚酰亚胺小试技术成功转移给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双方正在进行中试研究和产业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