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张铁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士(1994-1998),吉林大学有机化学博士(1998-2003)
电子耦合如何决定分子晶体不同晶相的能量稳定性?(Chem. Mater. 2019) 分子单体之间的电子耦合是决定有机半导体电荷输运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直接受分子排布方式所影响。 Christian Winkler等研究了喹吖啶酮不同晶相下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能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这种影响,作者从α晶相喹吖啶酮为原型创建了共面的模型晶体,从而系统地比较电子耦合、总能量与位移的相关性
报告人简介: 池波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卓越学者特聘岗教授,“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5年获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JSPS博士后。2007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报告内容摘要:第一、二代半导体,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无法胜任高温(>200 °C)等苛刻服役条件。SiC是重要的第三代半导体代表性材料之一,与GaN并称为第三代半导体双雄,有望解决第一、二代半导体高温稳定性的瓶颈问题。本报告向大家介绍我们团队近年来在SiC低维材料领域开展的一点工作
代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四川大学读本科,2005-2010年四川大学读博士(硕博连读,导师李忠明教授),2008-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Yunfeng Lu(卢云峰)教授课题组国家公派留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郑州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郑州大学首届“青年拔尖人才”
6月24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石鹏教授来访前沿软物质学院做主题为“基于分子自组装的细胞表面工程化技术”的学术报告,分享分子自组装在细胞治疗中的重要研究。 石鹏教授表示,细胞治疗对组织损伤、退行性疾病、先天性代谢障碍等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具有突破性意义,如何调控细胞的功能进而最大化细胞治疗的效率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细胞表面控制着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识别和交流,在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细胞表面进行功能化改造是调控细胞功能的有效手段
周鸣飞教授学术报告(2022年8月13日(周六)10:00,电化学楼512报告厅) 报告时间:2022年8月13日(周六)10:00 周鸣飞,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复旦大学物理二系获得本科(1990年)和博士学位(199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1999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受聘长江特聘教授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9日 14:21 点击:10091 何茂帅,教授,博导,2001年于山东大学化学学院取得本科学位,2006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院,芬兰阿尔托大学等科研机构长期从事碳纳米管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于2020年入职青岛科技大学。在Chem. Rev. Sci. Adv. J. Am. Chem. Soc.,Adv. Mater. ACS Nano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
高学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聚焦于新的生物分析成像方法与新型免疫疾病药物筛选,为疾病早期诊断和免疫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方案。在生物分析方向,聚焦于核放射技术和大科学光源装置技术,发展前沿的生物分析方法,为生物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