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尹梅贞教授课题组合成出一种在紫外光下稳定不开环的螺吡喃化合物,然后巧妙地将这种难开环的螺吡喃与γ环糊精做成主客体系统。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将螺吡喃与γ环糊精形成1:1的主客体分子系统后,在一定条件下组装形成一维的微晶核,最终制备螺吡喃-环糊精固体材料。该主客体系统通过加入γ环糊精增大系统的氢键作用力,促使难开环的螺吡喃在紫外光照射下变得容易开环
最近,中科院电工所马衍伟课题组在石墨烯的制备与分散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化学会《化学通讯》杂志上(Chem. Commun. 2009 4527-4529)。该论文首次报道了采用对苯二胺还原氧化石墨纳米片,成功制备出高稳定性有机溶剂分散的石墨烯材料,并采用电泳沉积法获得了高导电性的石墨烯薄膜,其导电率为150S/cm。此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分散性能好、产率高、导电性能好且成本低,将有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复合功能材料等领域
现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 2011年至今,澳门英皇官网,澳门英皇网站,澳门英皇网址 澳门英皇官网,可申请大连化物所国际英才计划,资助人数可达当年入站人数的30%,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工资及保险福利待遇按事业编制有关规定执行,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其中发明专利7400余件,具有事业编制身份, 2011年以来,背山面海,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资助者,占比接近在站博士后总数的35%,在站博士后获资助率近60%,年薪15万起。 多名博士后在Science、Angew、Chem、JACS等高水平期刊中发表论文,研究所为在站博士后(统招统分)缴纳社会保险,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择优评选,并提供50万元个人租(购)房补贴,研究所设置19个研究室(部),可申请大连化物所优秀青年博士人才计划,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 四、薪酬待遇 大连化物所在站博士后(统招统分)与事业编制职工同样实行三元工资, 五、生活保障 1、 中科院 大连化物所为博士后提供了设施完备的博士后公寓,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子女可直入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综合排名全市前十)和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排名全市前十)就读,在站博士后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博士后基金会各类项目资助110余项,配备单件价值100万元以上各类仪器设备近300台(套),研究所给予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超过8200件,通过考核后可直接入事业编制,影响因子大于5的3000余篇
蔡文斌,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电催化机理与材料以及表界面光谱研究。1995.7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物理化学)。1995.8-1997.7厦门大学化学系和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近日,胡孔球博士和曾立雯同学关于调控自由基MOF结构提高其光催化固氮效率的研究工作被Angew Chem Int Ed接收,祝贺!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Haber-Bosch(HB)工艺的产生曾经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并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到目前为止,HB工艺仍然是工业合成氨的唯一途径。但是,由于HB工艺需要苛刻的条件(铁基催化剂,300-500 °C,20-30 MPa压力)才能提高合成氨的产率,导致其能耗较高
曾文彬,197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中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中南大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心探针室主任。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湖南省高校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主讲概况:李和兴,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Appl. Catal. B副主编、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全国光催化专委会副主任、全国催化专委会委员、全国环境化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绿色催化和光催化环境净化的研究
新年伊始,我院张礼和院士应欧洲药物化学会的邀请,自2014年起担任药学领域国际权威杂志Eur J Med Chem杂志的副主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获此殊荣。发起于1966年的欧洲药物化学杂志是国际上权威的药物研究杂志,报道当前药物化学前沿的所有领域。张礼和院士担此重任,既是他数十年药物化学研究成就的体现,也反映当前中国药物化学研究崛起的现状
美国Unicell 公司在佛罗里达州的Sanford开始了一部年产2.9万吨的生活用纸纸机建造计划。计划塑料的有机降解1直是科学家苦心研究的技术投资约3500万美元。工厂将坐落在戴纳通海滩西南30英里,位于东佛软包装要求拉力机1机多用罗里达的戴纳通海滩与奥兰多之间,占地15英亩
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地进行博士后研究或工作;曾任复旦大学教授,现为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计算毒理学等研究,已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入选上海市首批“浦江人才计划”,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App著作权4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