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孟子是一位儒家哲学家。经常被称为儒学中的“亚圣”(其重要性仅次于孔子本人),以主张“人性本善”最为闻名。 孟子是一位儒家哲学家
自开园以来,我们便充分吸收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开设了设备齐全的蒙台梭利室,让孩子在自由与纪律中融入集体生活,学会“工作”,接受新事物,感受集体生活的魅力。 她所提倡的环境适应论、独立成长论、生命自然发展论、吸收性心智、工作人性蒙台梭利教育中提到的“工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像成人一样进行有序的工作,以便吸引并指导他人。风靡全球
柏拉图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以柏拉图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35篇对话、13封信札和一本定义集。这些著作包括:《申辩辞》《克里多》《理想国》《智者》《法律篇》《政治家》等
摘要:康有为于戊戌前所构建的政治伦理体系建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否弃了性之善恶的两分模式将人性归于生存之本能。在康的诠释中他称之为"阳教"之孔教能够实现"顺人之情"与"节人之性"的中和既易于使人遵循又可安顿社会秩序。"孔教"之落实则需借由上古政教合一的模式通过再现敷教在宽、治教一体的国家理想以拯救中国之时弊
本文旨在探讨张载“致学成圣”说的哲学意涵。全文分为三方面展开:首先,本文阐明张载对“圣人”的厘定,并依此区别“圣人”、“大人”与“贤人”之异同。其次,探讨“圣是否可学而至”?在此本文尝试指出,张载是以气论为基础,分别从“天人合一”说,“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架构,以及“变化气质”说等三方面,建立“人人皆可成圣”的理论基础
讲座题目:《审美的革命:通向未来之路》 主要内容:审美的革命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来的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发展成了以审美人性论为基础的审美救赎理论,另一方面经过马克思、朗西埃、巴迪欧和阿列西等学者,发展起了通过艺术和审美改变世界和社会的理论以及先锋派艺术运动。当代社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展开,也随着工业化社会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伦理危机,人类正面临百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一个新轴心时代的来临。因此,思考未来成为人类在当代社会的基本问题
这本书是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布封所著的36卷《自然史》缩写版,分为动物、人、方法与理论、种属、世界史几个部分,畅谈了作者的动植物及人类大千世界观和思考,书后附上了《论风格》和对他的访谈录。 布封出身优越,一生衣食无忧,活了80多,晚年更是在自己的城堡里一呆就是50年,可以说过着富足的乡村绅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然有利于思考和写作
【摘要】王夫之深刻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通"之精神并在其"通"论思想的具体展开过程中表达了重视个体与殊异性等颇具现代性意义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中王夫之阐明了天人相通相继但不同的道理;在社会历史领域他强调以"变通"之精神师法古人智慧以应对当下社会具体问题;他继承和吸收了张载的"通"观念在伦理学中强调在尊重他者的基础上以"尽己"和"推己"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平等思想并在人性论中彰显了人性的丰富性及人性与物性相通的内容;在知行问题的阐述过程中他从"诚明"与"知行"关系层面深刻揭示了广义的知与行在人之成德、成性过程中所具有的相通性。王夫之的"通"论思想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智慧提供了新的致思路向
2022年5月30日15时,哲学院21世纪论坛第194讲如期举行(线上)。本次论坛学院邀请了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李景林教授。李教授本次的主讲题目是“有‘我’的人性论——理解孟子性本善论的一个思想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