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
近日,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基本公布完毕,物理学院/三束实验室桑超峰副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课题“钨偏滤器运行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获得立项,执行期为5年,批准经费942万,课题承担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 桑超峰负责的课题所属项目为“长脉冲高功率运行模式下钨偏滤器基础物理研究”,项目牵头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能源和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
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起了破坏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有两个方面:资源(其中最严重的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能源方面,在改进核裂变动力装置、发展太阳能、地热、潮汐能、海水温差能等,可以减少对非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依赖
继开普勒望远镜的退役🛰️,NASA的另一艘飞船,黎明号,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黎明号于2007年9月发射,它的任务是对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两颗天体,谷神星&灶神星进行观测。 他们并非寻常的小行星,而是“原行星”,代表太阳系演化史的早期阶段
万维钢,曾用笔名“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得到”App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作者。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现居美国,从事专职写作。 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和“2014中国好书”等奖项)、《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万元熙,1939年12月9日生,磁约束核聚变专家。生于四川棉竹,原籍江苏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班。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核学院院长,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科技顾问委员会主席和总体协调中国代表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组团参加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大会 作者:single 来源: 时间:2010-07-21 07:39 7月4至8日,第十届“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大会”在韩国济州召开。应韩国成均馆大学崔琦圭教授的邀请,我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组团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低温和热等离子体物理和化学及其应用、核聚变等离子体研究及其应用
本报讯 7月28日,“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举行。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诞生于2006年,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参与,计划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共同建造一个电站规模的聚变反应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该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
机械工程一向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即以提高人类的利益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起了破坏作用
在国家点火装置中进行聚变实验,这一过程共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激光束将被发射进这个被称为空腔的金属圆柱体的两端,该空腔中有一个聚变燃料球。在大约15纳秒的时间内,空腔的温度将达到330万摄氏度,从而引起X射线密集爆发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组织总干事贝尔纳·比戈6日在华盛顿宣布,经过各方10年的努力,这个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项目建设工作已完成一半。 “这是一个很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比戈告诉新华社记者,“现在我们按时完成了所有预定目标。” ITER,又称“人造太阳”计划,建设地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意义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核聚变技术商业化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