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流器
近日,据媒体报道,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西南物理研究所所长段旭儒在2019年中国核聚变能源大会上宣布,新一代国产可控核聚变设备的核心设备“中国环流器二号M”将于2020年投入使用,使之在可控核聚变研究方向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已经接近实用化的水准,此举将奠定中国在可控核聚变方向的领先水准。 对此外媒纷纷给出了正面的评价,美国“新闻周刊”认为,如果该项目能够成功,该装置朝着可控核聚变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更接近最终目标,实现几乎无限的廉价清洁能源。据段旭儒在大会上透露的消息,新设备将产生超过2亿度的高温,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13倍
本报讯 7月28日,“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举行。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诞生于2006年,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参与,计划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共同建造一个电站规模的聚变反应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该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于1958年建院,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中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
核工业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始建于1971年,隶属三线军工单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中国 “四五”计划的一号工程项目,简称451工程。1987年,该工程建成的 “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达到同类装置的国际水平。这是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体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随着太阳集团官方网站理论的不断发展,电力传输、电力设备、电力控制等方面电工技术取得长足进展。电工技术与其他学科技术相互交叉融合,创造出“电气化”这一伟大工程技术成就。在步入21世纪后,我国电工技术领域面临化石能源枯竭、电力需求增长、能源环境三大挑战
中国的发展速度惊艳全球,在2019年我们的科技研发也是不断实现突破,从5G到运载火箭,从着陆月球背面到人造太阳,从人工心脏到大兴机场,等诸多领域取得领先全球的成就。 5月31日,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交付,我国“透明海洋”观测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6月5日,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2号”装置总体安装启动,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开展探索清洁能源相关科学实验;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10月31日,5G套餐上线G商用时代拉开序幕; 7月,第三代人工心脏助两位心衰患者重获新生,标志中国人工辅助心脏装置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
“中国环流器二号M”是中国新一代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而主机线圈系统是该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该系统中心柱的研制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其由20组环向场线圈中心段组件和中心螺旋管线圈装配而成,总体重量约90吨,因产生能量的核聚变原理与太阳光的原理相似,因此地球上用于探索清洁能源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也称为“人造太阳”。据了解,“人造太阳”设备中的等离子体温度可以达到2亿摄氏度以上,截至目前这项研究,我们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学术水平,已经从在国际上跟跑、并跑,逐渐向领跑过渡,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