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船
中国-新西兰联合深渊深潜科考队27日在新西兰奥克兰表示,首次中国-新西兰联合深渊深潜科考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顺利完成,两国科考人员借助载人潜水器到达克马德克海沟最深点。 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一号”科考船10月6日从中国三亚起航,10月31日自奥克兰的港口前往西南太平洋最深处超过1万米的克马德克海沟,开展首次中国-新西兰联合深渊深潜科考。11月25日,科考船只完成第一航段任务,返回奥克兰的港口
元月9日晚,在滨海街道大党委的组织下,厦门市曾厝?幼儿园党支部带领全园教师来到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金荣剧场,观赏反映厦门英模人物的舞蹈诗《厦门故事》。一个个感人的厦门故事被搬上了舞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舞蹈诗《厦门故事》以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背景,以记者的视角讲述平凡的人物在工作生活中“小岗位大担当”的故事
本文摘要:7月14日,“大洋一号”科考船驶进青岛母港。当日,我国远洋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务回到青岛。 本航次历时216天,航程30957海里,科考队员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约区积极开展了4个航段的资源勘探,在中印度洋海盆积极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
2月8日,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科学一号”科考船静静地停放在美丽的海滨之畔,这里是它退役后的“新家”。 在这片蔚蓝的海岸线上,“科学一号”的身影并不孤单,在它身旁,一座充满活力的海洋科教创新区正慢慢崛起。 作为我国的功勋科考船,“科学一号”于2016年退役,服役36年
新华社“雪龙”号8月12日电(记者申铖)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11日在北纬79度13.5分、西经168度50分的北冰洋海域设立短期冰站,开展了本次考察的首个冰站作业。 11日6时左右,29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所载的“黄河”艇到达作业区。此次短期冰站为多学科联合作业,队员们在约6小时内成功开展了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布放、海冰物理冰芯采集、海冰温度链浮标布放、光学观测、生物和化学冰雪样品采集等多项科考作业
海洋装备,是中船重工主打的战略装备,也是中船重工科研生产能力体系最全面、技术实力最强、总体规模最大的战略型产业。 中船重工立足自主研发,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当前海洋装备领域已覆盖海洋防务、海洋运输、海洋开发、海洋科考以及相关的研发、设计、建造、集成、试验等,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装备供应商。 海洋防务装备是中船重工立足我国海洋安全和国防建设需要,设计建造的各型水面舰艇、核潜艇、常规潜艇、水中兵器等海军装备,以及海警、海巡等公务船舶,致力于打造海、岸、空、天、电、网六维一体的海防管控体系,为捍卫国家安全和利益提供坚实保障 中船重工海洋运输装备顺应国际航运需求,积极推进低碳、节能、高效、绿色环保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及高技术船舶的研制,打造了一大批经济安全高效的新型船舶和特色船舶,助力航运业转型升级
1月2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位于东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完成深潜作业后,成功回收。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该海沟的最深点,由此拉开了对该海沟系统科学考察的序幕,对全球深渊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2年10月6日,由中科院深海所牵头组织实施,来自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共计56名参航队员组成的深渊科考队,从三亚启航,前往克马德克海沟完成了两个航段的科考作业
本文摘要:7月14日,“大洋一号”科考船驶进青岛母港。当日,我国远洋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务回到青岛。 本航次历时216天,航程30957海里,科考队员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约区积极开展了4个航段的资源勘探,在中印度洋海盆积极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
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科考队员28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南侧海山发现了近10片五彩斑斓的珊瑚林。 新华社“科学”号5月28日电(记者张旭东) 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科考队员28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南侧海山发现了近10片五彩斑斓的珊瑚林。林内各种珊瑚和柱星螅等集聚生长,犹如“海底花园”一般,实属罕见
“海洋六号”打响南极海底地质取样“攻坚战” “海洋六号”1月14日电(记者王攀)科考船“海洋六号”在结束与“雪龙”船的会师后,13日凌晨驶抵工作海域,开启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专项科考第二阶段任务。该阶段任务将以地质取样为主,兼顾完成多道地震等地球物理考察。 海洋地质取样对研究极地和地球地质及环境演变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