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
20世纪之初,物理学家为解释一些经典物理所不能解释的实验规律,提出了量子理论。量子理论经过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量子力学,使量子力学成为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一切物体都发射并吸收电磁波
山东省肥城市市长殷锡瑞、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副所长吕清刚、葛洲坝集团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大明、葛洲坝中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宏程等领导到场致辞。来自肥城市经开区、发改局、电网公司、肥城市精制盐厂、电力工程咨询院以及项目建设、施工等单位领导和嘉宾出席了项目开工仪式。 邹宏程在致辞中介绍,储能是能源革命的支撑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具有重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1961年创刊,现为双月刊。1988年SCI出版光盘,每月更新
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宁德时代21世纪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西省“赣鄱英才 555 工程”领军人才(2011)。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 2005至2008年间于瑞士联邦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公司拥有专业的研发、设计及采购施工等团队,利用低能耗低成本、无害化水平彻底的“循环流化床气化+高温气流床熔融”处置技术工艺,可以为污水处理、造纸印染等行业产生的污泥提供一站式处置服务,提供解决方案,为产废单位排忧解难。 污泥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市政污泥、印染及造纸等工业污泥)。污泥中含有重金属、病原菌及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由于污泥性质复杂、危害性强,因此其处置的难度也较大
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边缘学科的摩擦学学科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当时,作为从事润滑材料研究近2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具备了较完备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并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润滑材料与技术问题,研究范围涉及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超高温及超低温材料等,并在煤炭、冶金、机械制造、交通、军工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应用。 为了顺应当时国内工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同时广大摩擦学工作者也急需一个平台,以便开展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1980年7月向原中国科学院四局提出组织出版《固体润滑》学术刊物的申请,在申请报告中提出了《固体润滑》创刊的初步意见,刊物面向的读者对象及其办刊宗旨等
含杨澄中核工程与核技术英才班(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合办);面向等离子体、医学物理、先进光源等方向,依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Tokamak热核聚变装置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进行培养;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合作培养项目;含学校资助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交流项目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提前批) 依托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瞄准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方向进行培养;含学校资助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德国马普化学所等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交流项目;含中国天楹、国祯环保等多个国内外上市环保公司毕业设计项目 含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办)、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办)、医学英才班,依托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含学校资助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UCLA等交流项目 含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合办);依托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进行培养。含学校资助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交流项目,与加州理工学院等合办“未来化学国际夏令营”
冀北地区毗邻京津、面积广阔,具有优质风能和太阳能,是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 风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其大规模接入电网后,电力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响应能力才能保证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可靠性。储能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电力电量平衡、可再生能源消纳等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技术支撑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由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组成。现有7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现有在校生1097人,其中博士生31人,硕士生74人,普通高校本科生992人
2023年3月10日,在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指导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举办了中国加强透明度能力建设(CBIT)一期项目——《巴黎协定》审评专家能力建设培训会,旨在进一步提高中方专家参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履约报告的技术审评能力,并提升中方未来接受技术专家审评和促进性多边审议的能力。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徐华清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加强透明度建设,进而提高中方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感召力。气候司合作处侯芳副处长在致辞中提出国内专家团队要重视履约的国际专家审评,通过培训了解更多关于国际审评的要求和动态
2023年3月10日,在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指导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举办了中国加强透明度能力建设(CBIT)一期项目——《巴黎协定》审评专家能力建设培训会,旨在进一步提高中方专家参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履约报告的技术审评能力,并提升中方未来接受技术专家审评和促进性多边审议的能力。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徐华清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加强透明度建设,进而提高中方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感召力。气候司合作处侯芳副处长在致辞中提出国内专家团队要重视履约的国际专家审评,通过培训了解更多关于国际审评的要求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