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
近日,由公司牵头编制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成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重器,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医学成像大设施)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0个优先建设项目之一,是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首个大设施项目,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当地时间13日,美国独立研究机构“伯克利地球”发布一份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的空气污染平均每天致4000人死亡,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17%。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庚辰14日对《环球时报》说,不可否认,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仍比较严峻,但对于这组数字,他持保留意见。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报告作者分析了中国约1500个地面监测站4个月的每小时数据,然后用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模型计算相关疾病的代价
为适应凝聚态物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需求,探索在纳米尺度下凝聚态物质的变化规律、新的物理性质和可能的应用领域,促进国家在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物理所微加工实验室于2002年底建成并开始面向所内外提供技术服务,促进物理所科研工作的进展。特别是成为国家纳米中心协作实验室后,她已发展成为面向所内外和院内外的全国性的技术服务平台,正逐渐成为国内微加工技术、学术和人才的交流中心。 微加工实验室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它的主要任务是:适合于在纳米尺度上凝聚态物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多样性要求;以积极灵活的方式服务于物理所所内的研究课题和国内其它研究单位,并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物理所及我国的基础物理与应用物理研究,促进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成为国内微加工技术与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非编码RNA的系统发现和功能研究;(2)非编码RNA与各种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等)的相互作用;(3)构建由RNA和蛋白质共同实现的典型pathway或生物网络。 现根据工作需要,诚聘细胞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副研或研究员一名助理研究员一名。福利待遇参照生物物理所标准
应崇福(1918.6.15-2011.6.30),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声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超声学研究和检测超声等诸多超声应用的开创者之一。 应崇福,1918年生于祖藉浙江宁波,1940年毕业于华中大学物理系,1944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40-1941以及1943-1948任教于华中大学物理系,1951-1955在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进行超声学研究工作,195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继续超声学研究,先后在物理所、电子所、声学所任研究员,曾兼任室主任、副所长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随着“纳米热”的兴起,准一维纳米材料这一名词不时出现在有关科技报道当中,究竟什么是准一维纳米材料呢? 准一维纳米材料是指在两维方向上为纳米尺度,长度为宏观尺度的新型纳米材料。这种材料研究历史接近30年,早在1970年法国科学家就首次研制出直径为7纳米的碳纤维。1991年日本首次用高分辨电镜发现了碳纳米管
生物物理是相当跨领域的研究范畴,联系生物与物理两门基础科学。生物物理学家应用物理工具、量化方法与理论基础研究生物系统中的现象,而这些主题囊括分子、细胞到个体行为等尺度 [1]。事实上,从上世纪的 DNA 分子结构、神经电生理学到生物造影技术,这些重要的研究发展都与生物物理有关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太阳电池技术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半导体学会(SEMI)会员
央视网消息:作为中科院洁净能源战略先导专项中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关键任务之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攻关中试日前基本完成,正在进行1兆瓦时钠离子储能电站示范的建设。 在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孵化企业的电池测试间内,科研人员正在对钠离子电池样品做高温循环实验。目前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一般使用的最高温度不能超过60度
联合国于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上将每年的6月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中国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世界海洋日”的确立,为国际社会应对海洋挑战搭建了平台,也为在中国进一步宣传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