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浩浩,每次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只要有人不小心碰到他、拿了他的玩具,或玩具不借他玩,他就会向周遭的大人说:“你看小杰,他打我!”或“你看哲哲,他玩具都不借我玩。”
碰到一个爱告状的小孩,大人们经常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到他的抱怨,这也往往逼得大人们不得不作一些处理,来制止孩子告状的行为,好让大人能从一再受到骚扰的痛苦深渊里解救出来;因此大人们出面替浩浩摆平纷争,但是几次以后,浩浩的告状行为却愈来愈多了,真是令人头痛!
其实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有孩子世界中自己形成的互动法则,孩子们可透过协商、讨论、交换、轮流等方式来形成妥协,而达到一个互动的均衡状态;即使游戏的过程中,偶尔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如吵架、争夺玩具、违反规则等行为,只要孩子们之间不会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原则上,大人们都可暂时不必介入,只需在一旁观察他们的互动,在他们的协商触礁时,再适时提供一些建议即可,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孩子解决困难与问题的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可扮演情绪的支持者,适时地为孩子加油打气,同理孩子挫折、无奈的心情,在听完孩子的故事后,可以提供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例如,你可以说:“听来,你好生气喔!你要不要说说看怎么啦?”,以及“你要不要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你们的问题?”,或者是“我觉得你的方法很棒,你要不要试试看!”
孩子爱告状的行为会持续出现,经常与孩子周遭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这些成人可能因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对孩子告状的行为感到厌烦,或为了方便与尽快解决问题…..等原因,而省略了孩子面对冲突时,应学习的协商与妥协技巧,直接代替孩子做决定或扮演事件的仲裁者;如此,孩子学会的是——只要遇到困难,找大人准没错!而且只要不厌其烦地一直吵大人,吵他们一百次、一千次,他们终究会出面解决问题的;而孩子在人际互动中应如何进行讨论、协商与妥协,都因为大人的介入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相对于孩子自己进行协商与妥协,向大人告状、催促大人解决问题是比较容易的事,协商与妥协是费时又费力的工作,所以只要大人们愿意介入儿童的冲突事件,儿童便会选择省时又省力的方法——用“告状”来解决困境。
要改善儿童爱告状的行为,可以在下次儿童来告状时,不必急着解决问题或仲裁是非,先邀请孩子坐在你身边,请孩子详细描述事件始末,耐心听完孩子述说的故事后,先分享及同理孩子遭遇的无奈、不平与愤怒的情感后,再请孩子谈谈他期望的解决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除了大人直接介入之外,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式。一开始,孩子可能无法想出恰当的解决方法,父母不妨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鼓励孩子试着寻找或选择自己认为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于孩子每次尝试解决问题之后给予赞赏与肯定,也可以在事后和孩子讨论他所选择的问题解决方式,是不是一个恰当的方式,或有没有其他更恰当的方式,我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思考这些问题,但要切记,这绝不是对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批判,那只会令孩子感到挫折与灰心,再也不愿意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父母与孩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时,可逐渐减少提供具体建议,并增加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鼓励儿童面对并解决问题,或与其他孩子一同协商,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困境,透过培养及建立儿童协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爱告状的行为自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