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发现道将圳,是一个环保界的朋友介绍,他说嘉义有位朋友努力做水圳保存工作,也想办水圳研讨会,让各地水圳的文史地方团体做经验交流。联络杨清梁先生,从他的言谈中,就能了解他对水圳有很多想法,别人眼中平淡无奇的水圳,他却视为珍宝,他眼中的道将圳是怎样的面貌。
道将圳在台湾水利史上名不见经传,但它却是台湾第二古老的水圳,开凿时间可以追溯到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
因为了解才懂得去珍惜,因为有本才有根。道将圳以前是居民饮用、戏水、洗衣,生活与水圳脱不了关系,但现在不同了,水质污染、水泥化,家长不敢让孩子到水圳戏水,铁栏杆、水泥护栏层层阻隔保护,水圳成为危险的地方,水圳就像是只有排水沟的功能,家家户户把废水排进去,人离水圳越来越远。
杨清梁在道将圳踏查了五年,发现这条水圳经过的聚落、沿途的人文历史资产丰富,而让他长期投入水圳守护的工作,也希望这条水圳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新时代的意义,改变我们对水圳的漠视,重新找回人与水圳的和谐关系。
保护水圳、也尊重居民的权益,杨清梁对水圳的想法,不是只从水圳出发,他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的想法是该被尊重,也纳入整体规划。在过程中,接触到一些居民,他与居民讨论闲谈,在我观察是很自然的互动,有时候我是被摆在一边,他的注意力就是在居民身上,民众与他闲谈并没有什么戒心,人与人的距离感觉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