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78岁陈伯伯肛门处长了几颗小肉球,以为只是痔疮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日前大便时出血,就医进行大肠镜检查,切片诊断为原位癌(零期癌),但陈伯伯年事已高不愿开刀,经劝说后进行“微创单孔腹腔镜手术”,不仅术后第四天即出院,最终病理报告证实为第二期大肠癌,让陈伯伯庆幸:“还好有听医师的话!”
亚洲大学附属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任江骅哲表示,患者平时身体硬朗,唯肛门处长了几个小肉球,但因不痛不痒,便无积极处理,直到日前因出现血便的症状,原以为是痔疮破裂所致,赴医透过大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长了好几颗息肉,便进行息肉切除,更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连接处发现一颗小溃疡状肿瘤,切片证实为原位癌。
江骅哲指出,因正值农历七月,“担心被抓走”,加上患者年事已高,不愿开刀,经与家属详细分析病情和治疗方式,才慢慢打开患者心房,经以“微创单孔腹腔镜手术”,予以切除约15公分肠段,术后恢复状况良好,两天后恢复进食,四天后即办理出院,而切除肠段的最终病理报告果然也显示患者罹患第二期大肠癌,老翁得知后,不断向医师道谢,表示:“幸好有听医师的话开刀,不然越拖越严重。”
江骅哲表示相较于传统腹腔镜手术会在腹部留下四至六个小切口,“微创单孔腹腔镜手术”利用“化零为整”的概念,将腹腔镜各操作孔集中在一个三公分左右的洞上,不但伤口小、出血少、疼痛感少、恢复速度快,也较不用担心术后沾黏的问题,但因仅单一切口,所以技术上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更为困难,建议由技术纯熟的医师执刀,可以达到更好的手术预后。
由于台湾每年约有1万多人罹患大肠癌,并有近4千人因大肠癌死亡,而大肠癌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包括大便带血且有黏液、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小、经常腹泻或便秘等,若能在第一期、第二期被确诊,并积极治疗,则五年存活率超过八成。
江骅哲提醒,为降低大肠癌风险,民众平时应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及油腻食品,可减少2至5成得到大肠癌的机会,并多运动、多喝水,只要增加肠胃蠕动,促进排便,则可减少4成离大肠癌几率,因大肠癌好发于50岁以后,故建议50岁以上民众应每2年接受一次粪便潜血检查,若有个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肠癌病史的民众,则应直接接受全大肠镜检查,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