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
【记者赵奇涛 谭杰/宜兰报导】根据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发生人数已连续12年蝉**人癌症发生的第1位,每年新诊断大肠癌人数约1万6千多人、有6千多人死于大肠癌。宜兰县大肠癌发生人数排名本县十大癌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年新发现大肠癌的人数近300人。卫生局呼吁,民众可多加利用安全、简单又准确、没有侵入性的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查,只需持健保卡前往县内各大医院、卫生所及特约诊所,即可领取采便管在家轻松采检,十分简易又方便
出现5个变化,是身体在“告密”:大肠癌正“蓄势待发” 大肠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了,相信大家都对它有所耳闻,它包括了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出现,往往都是与个人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大肠腺瘤的关联是比较大的,并且由于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时间是比较长的,因此大肠癌的患者平均年龄会偏大一些。但是,世事无绝对,如果长期有着不良生活方式,再加上自身体质的影响,大肠癌还是有可能会找上门来的
南投58岁郭性男子半年前上腹痛跟腹胀感,怀疑自己罹患胃溃疡而至肠胃科门诊,原本安排胃镜检查,未料当天腹痛难忍到南投医院急诊就医,医师从电脑断层扫描检查发现郭男的横结肠肿瘤并发阻塞紧急手术,目前恢复良好。不过肿瘤经过切片化验确诊为大肠癌第二期,仍须追踪治疗。 南投医院大肠直肠肛门外科医师许家荣说,大肠癌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可能出现症状有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有血、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
9月初时,《退休好幸福》团队至台安医院与大肠直肠外科主任糠荣诚,做了一次线上直播,讨论关于肠道保健的问题。 正因大肠癌罹患的人数,有年年增长的趋势,患病年龄更是逐年下降,唤起了大家对肠道健康的注意,有时看似平凡的便秘、腹泻,或许隐藏着可怕的危机,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问题。 Q1:如果发现血便,要如何分辨是因痔疮破裂,还是肠道健康出现问题? A1:若是痔疮所造成的血便,多半为鲜红色的鲜血,量较多,甚至直接滴到马桶上;若是肿瘤产生的出血,多会混和于粪便中,当粪便呈现偏黑、暗红色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
大肠癌是香港现时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癌症。在2018年,全球大肠癌的新症数目更超过180万宗。近年,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国家包括一些亚洲国家,50岁以下人士的大肠癌发病率亦正在上升
【记者赵奇涛 谭杰/宜兰报导】根据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发生人数已连续12年蝉**人癌症发生的第1位,每年新诊断大肠癌人数约1万6千多人、有6千多人死于大肠癌。宜兰县大肠癌发生人数排名本县十大癌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年新发现大肠癌的人数近300人。卫生局呼吁,民众可多加利用安全、简单又准确、没有侵入性的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查,只需持健保卡前往县内各大医院、卫生所及特约诊所,即可领取采便管在家轻松采检,十分简易又方便
台中78岁陈伯伯肛门处长了几颗小肉球,以为只是痔疮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日前大便时出血,就医进行大肠镜检查,切片诊断为原位癌(零期癌),但陈伯伯年事已高不愿开刀,经劝说后进行“微创单孔腹腔镜手术”,不仅术后第四天即出院,最终病理报告证实为第二期大肠癌,让陈伯伯庆幸:“还好有听医师的话!” 亚洲大学附属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任江骅哲表示,患者平时身体硬朗,唯肛门处长了几个小肉球,但因不痛不痒,便无积极处理,直到日前因出现血便的症状,原以为是痔疮破裂所致,赴医透过大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长了好几颗息肉,便进行息肉切除,更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连接处发现一颗小溃疡状肿瘤,切片证实为原位癌。 江骅哲指出,因正值农历七月,“担心被抓走”,加上患者年事已高,不愿开刀,经与家属详细分析病情和治疗方式,才慢慢打开患者心房,经以“微创单孔腹腔镜手术”,予以切除约15公分肠段,术后恢复状况良好,两天后恢复进食,四天后即办理出院,而切除肠段的最终病理报告果然也显示患者罹患第二期大肠癌,老翁得知后,不断向医师道谢,表示:“幸好有听医师的话开刀,不然越拖越严重。” 江骅哲表示相较于传统腹腔镜手术会在腹部留下四至六个小切口,“微创单孔腹腔镜手术”利用“化零为整”的概念,将腹腔镜各操作孔集中在一个三公分左右的洞上,不但伤口小、出血少、疼痛感少、恢复速度快,也较不用担心术后沾黏的问题,但因仅单一切口,所以技术上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更为困难,建议由技术纯熟的医师执刀,可以达到更好的手术预后
根据最新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嘅数字,大肠癌分别系香港发病率同致命率第二高癌症,喺2020年录得5087宗新症,同年的死亡个案亦有逾2000宗,大肠癌更有年轻化趋势。大肠癌在发展初期无明显病征,直至患者出现腹胀、大便带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病征,病情可能已步入中晚期,令治疗难度增加。 肠癌治疗日新月异,现在有检测肿瘤的生物标记(Biomarker),有助了解癌细胞的特性,帮助医生同病人拣选合适嘅治疗方案
卫福部国健署日前公布2015年癌症登记报告,大肠癌十度蝉**人新发癌症人数首位,但人数比起过往首度下降,当年仍有逾1.5万人罹癌。有些民众为预防大肠癌,饮食茹素,希望能降低罹癌风险。但国健署辟谣,表示罹患大肠癌,抽烟、饮酒、缺乏运动、肥胖等也是危险因子,罹癌并非单一因素
一名60岁男性,发现有大便排不干净、便意不断的情形,以为是工作压力引起的肠躁症,后来出现血便还以为是痔疮,直到血便问题持续一个月了才就医,确诊为大肠癌。医师提醒,若发现有腹泻及便秘交替发生、大便带血或解不干净等情形,都可能是进入大肠癌的前兆,应多加留意。 根据卫生福利部2015年最新统计,台湾10大死因中癌症占居首位,而自2006年起大肠癌更是癌症发生率第1名,发生率高过肺癌及肝癌;据国健署统计,国人最新大肠癌每年发生的人数已攀升至1万4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