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专讯】无论大人或小朋友,香港人使用移动电话的时间愈来愈长,乘车、逛街、用膳,人人机不离手,手机成瘾有愈发普遍的迹象。
精神科专科医生傅子健指出,“上瘾”这现象其实关乎人类特性,任何事物只要可带来欢乐或愉悦感觉,就容易令人上瘾,像喝酒、吸烟一样。
傅子健指,除成人以外,也有不少对手机上瘾的儿童患者。很多学校要求学生把手机关掉,或放进储物柜,但有学生因而上课时不能集中,甚至偷玩手机,最后被罚,家长唯有带子女求诊。有一个11岁患者更因为沉迷手机游戏,因而不断“课金”,终被父母发现。
面对子女出现手机上瘾的症状,傅子健建议,家长应先了解为何子女有这样的行为,针对原因而跟进。减瘾的大原则在于拓阔子女的生活圈子,可以透过不同活动,如打球、做运动、看电影等娱乐,让子女从其他活动寻找乐趣,减低对手机的依赖。同时,家长要检讨是否和小朋友相处的时间不足,甚或是自己也有沉迷行为,无法身教,才让子女对手机上瘾。
若成瘾症状已对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的患者,例如专注力严重不足,医生会考虑处方药物。但傅子健强调,为患者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活规划,包括手机以外的多种娱乐和兴趣,才是可持续的治疗方式,比药物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