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
吴林志,男,1963年1月出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在功能梯度材料断裂力学、复合材料点阵结构设计、制备及评价、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创建了梯度电磁功能材料多场耦合断裂力学理论方法,为电磁功能材料的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
40.问: 经你这么介绍,形式逻辑与数学分析方法的优越性,我有所明白了。那么它们究竟如何推动自然科学进步的? 41.沙: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人们对客观事物从感悟、理解到表述中采用了思辨的方法,在这阶段,在没有用语言、文字形式表述前、形式逻辑与数学分析方法几乎无用武之地。但是思辨常常不会到此为止
谢帮华,男,江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2003年5月加入中国***,2008年7月参加工作,南昌大学建筑工程米乐固体力学专业毕业,博士。 主要从事计算固体力学、地质灾害评估、智能监测、有限元方法及理论、结构用混凝土材料等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方面的研究
围绕磁约束聚变堆关键部件的研发,从事液态金属磁流体力学(MHD)研究,发展的算法解决了强磁场MHD精确模拟的难题,是国际上磁约束聚变堆液态包层研发的核心算法。搭建的平台是中国液态锂偏滤器及液态锂铅包层研发的重要平台。相关工作发表在J. Fluid Mech. Phys. Rev. Fluids Phys. Fluids J. Comp. Phys. Exp. Fluids Nuclear Fusion等期刊
按照《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推荐“2022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人选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经过民主推荐,认真评选,拟推荐王卓凡为“2022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人选。 王卓凡、男、2019级工程力学专业;截止目前,该生各门力学课程成绩均在90分以上,平均绩点(GPA)为3.7556专业排名第1名;该生先后荣获2020-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国家三等奖、第十三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河南赛区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郑州大学2019-2020学年三好学生、郑州大学2020-2021学年三好学生、郑州大学2019-2020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2020-2021学年郑州大学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和称号。 公示期为2022年9月28日至9月30日
龙勉,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工程化构建与力学生物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1990年获生物力学博士学位,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暨生物力学专委会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专委会主任等,以及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执委、Cell. Mol. Bioengi.副主编等
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加快推进传统教学向线上教学、智能教学的转型,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质,在各高校的校内选拔基础上,第二届长三角高校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经过两个阶段的比赛,于2022年8月14日落下帷幕。本届竞赛由长三角力学共同体(上海市力学学会、浙江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和安徽省力学学会)主办,安徽省力学学会和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承办。 来自一市三省15所高校的26名选手参加了本届竞赛,竞赛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组,其中理论力学组11人,材料力学组15人
现货 Fabrication Methods for Precision Optics 英文原版 精密光学元件测量制造、性能、应用 精密制造中使用的光学工具 理论光学和应用光学 ¥658.00 现货工程技术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Mechanic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Hertzberg 英文原版 工程材料的变形与断裂力学 疲劳力学 弹塑性断裂、损伤力学测试技术 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999.00 现货工程技术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for Continua and Structures,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第2版)Belytschko 有限元分析中的非线性固体力学 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 ¥666.00 预订2周到货 Practical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英文原版 实用止血和血栓形成 ¥799.00 未使用过,近全新,图片实拍。
中国力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的成员组织,是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于1957年2月成立的,在推动力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促进学科繁荣,普及力学知识,开展力学教育,发现优秀力学人才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力学学会是中国力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团结全国力学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出版各种力学书刊,进行力学科学普及和教育工作
于建群,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吉林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专业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力学软件专业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负责和参加完成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它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专利15项,获软件著作权48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
魏悦广,男,1960年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期从事跨尺度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研究。在国际上建立了协同考虑应变梯度和表界面效应的跨尺度力学理论;建立了可压缩应变梯度理论并由此预测出金属的微尺度断裂强度高达其宏观屈服强度十倍以上的重要结论,突破了传统力学理论的预测极限,引起跨尺度力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广泛开展
11月5日,第二届力学与可再生能源学术论坛暨2022年度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交叉研究中心学术年会在我院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江苏省力学学会和河海大学主办,江苏省力学学会能源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交叉研究中心、江苏省风电机组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钱向东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秘书长宋家斌老师、学院院长蔡新教授、副院长黄丹教授等40余名师生线下出席论坛
本课程是一门具有科普性质的力学课程,该课程综合了力学专业课中的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述了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工程研究、体育竞技中内涵的核心力学问题。该系列课程共录制了八讲内容,以基础力学课程为主线,选取各门课程的核心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向观众展现力学的奥秘。本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思考习惯,更全面地认识生活、工程中各种问题的力学本质
力学与工程学院于11月17日在新华楼201开展了本学期第四期力学大讲堂,本次力学大讲堂由孙维吉副院长主讲,学院全体大一新生参加。 孙维吉副院长围绕着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开发技术日趋成熟的能源发展现状,以天然气能源为切入点,讲述了新能源的发展理念。孙维吉副院长还分享了他的考察经验与研究成果,为同学们介绍了多种能源结构以及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技术与对策,并且鼓励同学们将力学知识与祖国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
北京力学会第四季度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于12月21日下午在清华大学航院414室举行。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等实到18人,符合学会章程规定。 首先李喜德秘书长主持介绍2019年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学术活动举办情况
【报告摘要】 决定人的一生中能否取得重大成就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不是高考成绩、甚至不是聪明程度,而是热情(Passion)和坚持(Perseverance)。但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是极其困难的事;面对困境甚至不断失败下的坚持,也极有挑战。中国高校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是,相当比例的学生,到大学毕业,甚至博士生毕业,都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困惑
Other Abstract 编者按:本文将从科普的角度,向广大读者朋友们简要介绍中科院力学所先进材料力学行为研究团队在异构金属动态力学行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 强度、韧性是评价结构材料先进性的两个基础指标,而二者间的匹配关系却长期处于此消彼长、难以兼优的困境 (trade-off dilemma)之中,而且这种顾此失彼的“倒置”关系在极端环境下显现得尤为凸出,成为结构材料满足应用领域高性能化服役要求的核心科学问题。 对此,力学研究所先进材料力学行为研究团队提出了微观异构 (hetero-structuring)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塑性同时提高的学术思路,即所谓的“异构诱导协同强韧化”策略
马春德,男,1976年12月生,博士,教授/研究员,资安院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南大学矿岩强度与地压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化检测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与测试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测试协会理事及失效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矿山岩石力学、岩土工程、井巷支护与地压控制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王志华,男,1977年9月出生,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爆炸与冲击动力学;轻质材料与结构的强韧化机理、冲击力学行为表征;动态复合加载技术;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力学学院院长,力学学科学科带头人,山西省力学学会候任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塑性力学专业组副组长。曾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冲击动力学专业组成员,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成员
第三版临床听力学:导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增强的所有介绍性材料,可在以前的版本这个刺激的教科书。学生可以了解听力学领域的范围,并准备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钻研这门学科。这本必不可少的书,现在有更令人兴奋的内容和特点,重点是听力学的临床性质,以熟悉学生与听力学家遇到的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spContent=力学作为工程技术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沟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语言。工程力学是将力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科学,主要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欢迎同学们、朋友们走进这神奇而美妙的力学世界! 《力学》课程主要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不涉及物体的运动,其力学模型为刚体;材料力学是研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受力及破坏规律的科学,其力学模型为变形体
摘要:软骨细胞力学是近几年生物力学发展的新领域是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学的基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新陈代谢、分化都与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力学对维持软骨细胞生物学功能必不可少机械应力联合其他化学分子共同调节关节软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1]。软骨细胞通过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离子通道、细胞膜受体等来感受力学信号并且结合基因表达来调控自身的代谢活动[2]
应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马巍研究员、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周又和教授、张帆宇副教授将于11月14日上午在祁连堂322报告厅做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周又和,生于1957年5月,湖北汉川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兰州大学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
2019中华民国力学学会年会暨第43届全国力学会议(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CTAM 2019)将于2019年11月29、30日在台中逢甲大学盛大举办,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活动及投稿,以下为本次研讨会的相关资讯: 征稿论文主题:固体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振动与声学、动力与控制、车辆力学、制造力学、先进制程之应用、微机电力学、奈米力学、分子动力学、生物力学、电子封装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与热传学、节能科技与再生能源、离岸风机、积层制造、天然灾害防治、结构力学、土壤与岩石力学、桥梁检测耐震补强、结构健康监测、人工智能及其他 学生论文竞赛领域:热流与能源、固力材料 (含设计与制造)
新华社哈尔滨8月26日电(记者杨思琪)“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思想影响我的一生,能获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我感到很荣幸。”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荣获第二届“钱学森力学奖”
工程力学是解决土木、水利、机械、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化工等工程领域关键力学问题的一门学科。本专业拥有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方向)博士后流动站,工程力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试验综合能力,擅长应用计算机及其结构分析软件技术进行工程结构的设计、制造、分析和评估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郑宏,男,1964年5月出生,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计算岩土力学与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物理与数值模拟专委会副主任,获省部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排1)、二等奖2项(排1)、国际计算岩土力学学会 “杰出贡献奖”,发表SCI论文80篇。 成功负责组织中东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热点问题研讨会(2015)、第十二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2016)、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专题讨论会(2017)、硬岩论坛(2018)及年度工作会议,积极组织和参加中国力学大会的分会场和专题研讨会
近日,“第三届江苏省力学创新创意竞赛”评审工作落下帷幕。我校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廖东斌、谈珂威、陈亮三位老师积极组织,精心备赛,在他们的指导下,徐璇、王欧缘两位同学的作品《力与美的碰撞》获力学文化创意竞赛特等奖(第一名),梁竣皆、蒋浩、秦晓欣三位同学的作品《奇妙的反重力水滴》获力学微文竞赛一等奖,李文涛、胡玮、沈伟伟三位同学的作品《不“科学”的科学》以及张孟睿、禹湘、孙文韬同学的作品《在客船上的跳远问题》获力学微文竞赛二等奖。 “第三届江苏省力学创新创意竞赛”是由江苏省力学学会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力学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为提高我省高校学生的力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增进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力学创新人才,所开展的一项重要赛事
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022年4月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改于2023年5月4-6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花园酒店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联合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承办。 1、内容新颖,主题明确、数据可靠、图表清晰
自第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于 1982 年在南宁召开以来,至今已举办十三届,有力推动了我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的发展,为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研究,第十四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于2023年4月7-9日在武汉(武汉洪山宾馆)召开。会议将秉承传统,汇集学界精英,针对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及相关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