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的父亲脊椎手术后,不但不良于行,而且无法久站久坐,多数时间需要躺在床上,生活大多靠母亲照料。但母亲年事渐长体力衰退,家人不忍她负担这么多生活琐事,希望有个人来分担照顾的责任。
像上述这样的状况,在许多家庭中屡见不鲜。有的人会想办法找外籍看护工,有的人干脆辞职回家照顾家人,现在,还有社会福利的长照服务可利用。但这些方式中,有的资格限制严格,有的无法弹性配合个别状况,至于亲自照顾,看似最符合传统的伦理,却因放弃工作,可能丧失主要的经济来源。
学者分析,外籍看护的最大优点是费用相对低廉,但因为语言沟通不便,文化也有隔阂,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外,较难提供情绪或心理的满足,长期而言,对被照顾者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此外,巴氏量表或是重度身心障碍的规定过不了,也让许多家庭无法雇用外籍看护,故非人人可行。
长照政策是近年政府大力推行的社会福利,但一样有条件限制,虽然不像外籍看护的申请资格般严格,但最大的问题仍是国家资源有限。以居家服务而言,别说像外籍看护一样全天候照料,有限的服务时数对许多人来说根本不够,或是无法配合个别需求。
在孝道的观念下,家人亲自照顾似乎最符合社会期待,且多数认为照顾品质通常比外人好。但除了离开职场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问题是,长期照料家人带来的心理压力,远比一般人想像的严重,许多血淋淋的社会悲剧也因此发生。即便这类憾事仍属少数,但照顾者常常因情绪控管不佳,对家人身心带来负面影响,照顾品质反而不如外人。
“短期居家照护”对部分较宽裕的双薪家庭,也许更为合适。就像幼儿托育一样,上班时,父母由专业人员照顾,回家后再自己接手,不用放弃职场发展,又可兼顾家人状况。以新兴的“优照护”平台来说,预约照护人员不仅方便,还能因应许多家庭的不同状况,除了适合不需要全天候照料的对象,像是长者需要到医院回诊,或是定期洗肾等状况,都能找到人协助。
另一方面,雇用外籍看护的家庭,也可能因为看护休假、新旧任交替的空窗,需要临时的协助,又或,使用长照服务的家庭,若时数不足,也都可搭配“优照护”这种服务模式。
照顾家人没有完美的方案,除了依个别状况选择合适的资源,善用“优照护”这类有弹性的平台,将会是高龄化社会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