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65岁及以上的长者中,7.2%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症。患者会因短期记忆变差而易生意外,需要照顾者的长期陪伴。随着患者沟通能力减退,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会增加照顾的困难。中期患者普遍受到妄想症、幻觉和烦躁行为的影响,或会向其他人投诉受到照顾者迫害,令照顾者大感无奈和委屈。

此外,患者的行为问题,如不肯服药、更衣、洗澡,甚至暴躁行为,令照顾者更心力交瘁。有研究显示,认知障碍症照顾者容易出现慢性压力、情绪低落、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被形容为“隐形病人”。

从过往参与认知障碍症照顾者的分享会中,我发现照顾者在照顾历程中吸取到很多宝贵经验。要克服这崎岖的照顾历程,照顾者应认同自己在照顾上的成就并视之为个人强项,以正面态度强化个人内在力量,提升“生命凝聚感”——即认同生活上的挑战是可预期、掌握及有意义的,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皆有裨益。

港大医学院护理学院正进行一项有关“强项为本干预”的研究,对象为350名30岁至89岁的家庭照顾者,研究结果发现,接受强项为本干预的参与者表示在生命凝聚感、心理健康、预期负担和抑郁方面有显著改善。

要具体实践,照顾者可以用心回想过往成功的照顾经验(例如:顺利处理患者的行为问题)以及成功因素:是外在环境配合,还是自我心情的恰当调整等,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重复使用在日常照顾中,便可以促使“成功例子”循环出现。

同时,照顾者可用“目标建立法”,写下有关改善照顾效果的目标,然后运用记录下来的成功因素,制订“行动计划”于日常照顾中实践,久而久之便更能掌握照顾的窍门,加强照顾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经验会令照顾者肯定自己的付出及能力,好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在照顾路上勇往直前,并提升自己的“生命凝聚感”。

照顾患有认知障碍的家人是伟大及有意义的贡献。在艰辛的照顾路途上,每一位照顾者都并不孤单,身心疲累时不妨深呼吸、稍作休息,如有需要亦可前往社区长者中心寻求专业协助。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护理学院教授余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