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是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声音。客族由中原地区不断迁徒至广东梅县等一带县份,因走过的地方多,客家人便不断地吸收各地的民间音乐,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风格,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曲调,即称之为“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最重要的功能是宴飨、迎宾与祭祀,而演奏的形态则分为“鼓吹”与“弦索”两种。其中“鼓吹”又称为“吹场”,乃以唢呐为主,锣鼓为辅。其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传统曲牌,以北管曲牌居多,小部分南管及其他地方音乐的曲牌。“弦索”也分为两类,一为丝竹合奏,多用于典礼场合,演奏内容多为唱腔、民间小曲等;另一则以唢呐为主,丝竹为辅,演奏内容大部分是民间小曲、传统大曲以及客家采茶戏等。

唢呐,客语称笛仔(tag eˋ),形似喇叭,又称鼓吹,目前客家八音所使用的唢呐前面七个音孔,后面有一个音孔,其音孔的距离是匀孔,所以吹出的音律并非平均律。唢呐,是客家八音中最主要的客家音乐,民间乐队演奏时不可或缺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