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发疯了吗?怎么这么严重?她原本好好的呀?以前压力那么大也都没事,怎么这次那么严重?”姜先生心急如焚。

“急性的精神障碍有很多可能,还是得先找出背后的原因。找得出来,就好治疗了。”我尽量边说明边安抚他们。

经过病史与身体精神状态检查,临床上倾向为非外因性的急性思考知觉障碍,于是我开立了适合的药物做症状治疗,然后说明治疗理由与计划:“某些体质性的脑功能障碍,也有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会安排更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检查,但目前的症状还是需要治疗。速度快的话,一两周就会有改善,我尽量努力看看。”

神经心理学测验显示初步的临床诊断是正确的,而精神科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出奇的好。只用了几周的时间,姜太太几乎完全复原。

而原本以为症状恢复的她会继续工作,没想到门诊时姜太太告诉我:“钟医师啊,虽然我好了,但我先生怕我再发病,不要我做了。”

“你老公真的是很疼你。可是…一下子没事情做,空下来的时间有打算忙些什么吗?”我好奇。

“对呀,我也觉得怪怪的。现在连家事都舍不得我做,好像…好像…”

“好像废人一样…”姜太太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但内心似乎真的有些介意。

“其实,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功课,”我继续说,“但都还是要有个生活的重心比较好。不见得要工作呀,安排些课程学学东西,做做自己过去想做但却没时间做的事情,或让自己有服务他人的机会,或多或少都可可让自己活得比较实在些。人的价值可以在工作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的,有点耐心找看看,比起整天‘休养’,过去习惯有事做的人,或许选择有个生活的重心比较好。”

姜先生在一旁听着,他们两人看起来会好好想一想这件事。

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人生目的;而每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也有其不同的任务要完成。罹患精神疾病虽然有可能是生活改变的转捩点,但仍然应该试图在动态的生命当中建构自我,找到一个支点,如此,疾病也能成为另一种隐藏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