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血压是高了点,但并没有什么不舒服,难道这样还要服用降血压的药物吗?”这样的问题,医师几乎每天都会在门诊中重复被问到。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一方面是对于医疗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对于药物偏见所致。

检视107年国人十大死因,虽然高血压性疾病位居第8位,但排名第2的心脏疾病、第4的脑血管疾病、第5的糖尿病及第9的肾脏相关疾病,此五项都与血压的控制相关。而国人因高血压造成的残疾更是使用了许多健保资源,也造成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

一般的观念中多认为血压高可能会出现头晕、脖子紧、脸部潮红等症状,但在临床经验中,高血压患者没出现任何症状的比例远远高出大家的想像,这也是所有慢性疾病的陷阱,许多高血压的病患出现第一次的不适就是中风,所以绝不能以有无症状作为治疗标准。

许多人会说服自己,“年纪大本来血压就会高,所以高血压是正常的”,这是相当危险的观念!因为无论年纪多大,血压的标准是一致的。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对血压的控制反而要更为精确,也由于大家容易找借口说服自己不去面对血压问题,因此国人的血压控制状况并不理想。

血压控制良好可以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的几率,如降低35~40%中风发生的几率、20~25%心肌梗塞与50%心脏衰竭的发生率。

高血压的诊断其实并不简单,不是单纯一次血压高过140/90mmHg就要接受治疗,因为影响血压值的因素相当多,包括情绪、压力、睡眠、运动等,所以要测量较正确的血压值,应在舒适的环境下坐着休息5分钟后才测量,每天早晚固定时间量测并纪录一周,再由专业医师来判定,以这样严谨的标准来判断虽然较麻烦与不便,但却是保障健康的唯一方法。

医学上对高血压的判断如此严格,用药自然不会随便。然而许多人对药物有偏见,常听如“西药吃太多会伤身体”等说法,事实上现在医疗水准发达,药物除了讲求不伤身体外,还要求要能够保护身体。如降血压药物中属于血管升压素转换酵素抑制剂(ACEI)即血管张力素受器阻断剂(ARB)类的药物,除了保护心脏外,还有保护肾脏的功能;β接受器阻断的药物可以降低焦虑;α接受器阻断的药物可以改善摄护腺肥大;利尿剂更是公定降血压的第一限用药。

目前血压的用药朝总类多、剂量低的方向走,同时兼顾血压控制与保护身体的作用,且可避免单一药物高剂量造成的身体负担或不适。因此,只要经过医师评估,开立正确的降血压药物,对于身体不仅没有伤害,还可能有缓解其他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