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里的父亲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寒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以“棉花里的父亲”为题目的好处。【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加点词语。
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划线句“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的理解。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葡萄园的梦
①这一天巧得很,爸爸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我想扑到他的怀里,可是我们两人对视了一会儿,谁都没动。可能他觉得我长大了,不能再被他扛在肩上了。我咬着嘴唇看着爸爸。
②吃晚饭时爸爸喝了一点酒。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候。他盘腿坐在炕上,一闪一闪的灯苗映红了他的半张脸。他问:“灯影(地名)怎样?”我说:“就那样。”他又问:“你打算怎样?”我说:“就那样。”他看着我,眼睛亮亮的,一双手按着膝盖:“说说看!”
③我说了葡萄园和窗前的那张小桌、雨天和夜晚。他听着,低一会儿头,又看窗户。夜色很浓,从这儿望去看到的全是星星。我等着他的赞许。他什么都没说。外祖母听得认真,也没有说话。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爸爸点头:
④“这当然很好。不过你真的要想好才行。”
⑤我大声说:“想好了!”
⑥外祖母抚摸我的后背,很怜惜的样子。大概她觉得我那样会太辛苦:白天在①葡萄园里劳累一天,夜晚还要伏在桌上,即便雨天也不能好好去玩。我没法解释心里的渴望,因为一笔一画写出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故事,这种幸福很难说得清楚。
⑦“如果你要写自己的故事,只要有一张桌子就可以了。”爸爸的声音低下来。
⑧我说:“不。我要把桌子放在葡萄园里,就像我在那本书里看到的一样。”
⑨爸爸没有吱声,后来他伸过胳膊搂住我,又拍了拍我的肩膀:“这就难了。其实人这一辈子啊,②葡萄园和桌子,这两样东西得到一样都不容易,如果两样都要得到,那就难上加难了……”
⑩我愣愣地看着爸爸。我在心里有十二分的不解,更不相信。我不认为它是不可实现的,尽管整个过程可能麻烦一点。我想说:我们这儿有多少大大小小的葡萄园啊!爸爸肯定猜到了我的心思,接着说:“你会看到很多的葡萄园,但是你看不到一个在那里写书的人。这是两码事。”
⑪“为什么?”我的声音又高起来。
⑫“因为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和这样的人。世上很难遇到这两样加在一起的事……”爸爸的声音更低了,甚至有些沙哑。我不甘心,从头说了看到的那本小书、书中的孩子和故事、他的叔父。我说自己已经打定主意这么干,再也不会改变了,只要肯下力气,和别人一样白天好好干活,为什么就不能在园子里有那样的一张小桌?
⑬爸爸和外祖母都被我的拗气惊住了。他们相互看看,又看我。我想这个夜晚如果在,也会用这样的眼神看过来。他们大人总有一些奇怪的、无法弄懂的想法。我再也不想多说了,只想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把那本写葡萄园的小书放到他们面前。
⑭爸爸尤其是一个嗜读的人,因为太缺书了,又没有一个“老书虫”来支援,所以外祖母那一箱书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我不相信那本淘气孩子的故事会让他毫不动心。他如果感动,并且觉得有趣,认为那种生活一旦变成自己孩子的也不错,那就一定会全力帮我。
⑮剩下的时间爸爸突然提出看一下我在灯影写的东西。也巧,它们真的放在家里,不过都是去年的了。我的脸不由得红了,但还是把它们取来,放到他的面前。爸爸没有马上看,而是尽快结束了晚餐,然后抱着一沓纸到一个角落里去了。
⑯我忐忑不安地等待。这些文字并不全是灯影的作业,其中甚至有几篇胡乱写下的,那是留给自己看的。读了一些书之后,我会忍不住去模仿。有些文字从来没有被大辫子老师看过,只让壮壮看过。壮壮没有说好或不好,只发出了奇怪的笑声,像鸟儿。
⑰我没有想到这个夜晚会是这样。爸爸在一边耽搁了很久,其实他早就翻完了,坐在那儿想着什么。窗外有只猫头鹰叫了一声,引得外祖母厌烦地出门。她厌恶这种声音。而我却喜欢这种叫声:多么有趣和顽皮。爸爸站在窗前,他也不讨厌这种叫声。
⑱我走到爸爸身边。他的一只手按在纸上,说:“你把那本书,就是那本淘气孩子的故事,找给我看看怎样?”
⑲“好!我要想法把它借回来!”
⑳爸爸微笑着:“我要看看你们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会迷上他和……葡萄园。”
㉑我轻轻呼吸着。我这会儿明白:爸爸同意了,他起码想让我试一下。我的心里一阵发烫……
节选自张炜《我的原野盛宴》。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是一个有着写作梦想的孩子,并开始尝试创作。 |
B.外祖母觉得“我”白天劳作,夜晚写作会非常的辛苦。 |
C.“我”认为妈妈不理解“我”说的“葡萄园”“小桌”。 |
D.因为爸爸嗜读,才让“我”去找那本淘气孩子的故事。 |
【小题3】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情节或内容 | “我”的情感 |
爸爸回家 | ① |
“我”向爸爸讲述葡萄园和小桌子 | 渴望得到爸爸的肯定与赞许 |
爸爸反对“我”把小桌子放在葡萄园里 | ② |
我捍卫自己的想法 | 执拗、坚决、毫不妥协 |
爸爸支持我的想法 | ③ |
【甲】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一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她常紧紧搂着我,在庭院里微笑着给我讲故事。夏夜,满天星斗,星星缀在无边的天幕上,闪着晶亮的光。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③“怎么呢?”
④“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⑤“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⑥“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⑦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⑧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每到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节选自史铁生《奶奶的星星》,有删改)
【乙】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在树上玩耍的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 --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③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在树上射弹弓的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完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的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④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 ——刷啦—— ”,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了。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为的是劳动,为的是有一份工作,这大概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⑤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 ——”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⑥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奶奶仍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节选自史铁生《老海棠树》,有删改)
(1)这两篇文章都是史铁生回忆奶奶的文字,请分别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
(2)结合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
②你怎样理解乙文结尾的“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3)两篇文章都穿插了景物描写,甲文主要写星星,乙文主要写老海棠树。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甲文中说“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说明儿时的这段往事年隔久远,“我”印象模糊,早已记不真切。 |
B.乙文中写“我”对奶奶的三次呼喊:“奶奶。”“奶奶!”“奶奶——”,句中标点符号的变化细腻地表达“我”从有一点不安,到急于求得原谅,最后到无奈哀求的情感变化过程。 |
C.甲、乙两文都选取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奶奶,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
D.甲、乙两文虽然回忆了与奶奶有关的不同往事,但表达的情感却完全相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怀念,真挚的感激和无法弥补的痛悔。 |
E.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使情感抒发得更深挚细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